红楼一舞,引人入梦。
两年前,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横空出世,两年来,舞剧《红楼梦》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成为中国演艺市场“现象级”顶流作品。
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让一部《红楼梦》在持续走红两年之后,依然能够点燃观众的热情?
2019年,江苏大剧院一次内部创作讨论会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下一部作品演什么?意外的是,一群年轻人集体把票投给了《红楼梦》。
决定创排舞剧《红楼梦》,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冒险”。《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耀眼明珠,创作者要将这部内蕴深邃、人物众多、场景繁复的文学作品呈现于舞台之上,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
“敢于吃螃蟹”的江苏大剧院邀请来了黎星、李超两位青年舞蹈家共同执导,主演班底也都是清一色充满青春活力的90后。既要尊重原著,又要融入当代精神旨趣,这考验着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智慧。黎星坦言,面对体量庞大的《红楼梦》,最难的点在于“取舍”。《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和提炼难度极大。黎星和联合导演李超在反复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发现了最能打动他们的“点”,便是十二位姑娘的命运。最终,他们决定从“金陵十二钗”入手,将作品核心锁定在“青春”“情感”“生命”等关键词上,用年轻且有创新的方式重新打开这部文学巨著。
黎星和李超将原著中的“名场面”改编成了十二个舞段,“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十二个舞段各自独立又可串联成篇。剧中还加入了很多别出心裁的设计,让观众颇感惊喜的同时也很认同,比如重新演绎了太虚幻境、元春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还特别加入了“团圆”的尾声——在繁华落尽后,“十二金钗”的身姿重现于舞台。导演李超表示,在结尾处勾勒出团圆,是想送给《红楼梦》里所有消逝的生命。
“这样的剧我能刷一万次!”“只有看了舞剧《红楼梦》,才能明白什么是极致的东方美学。”“这是传统的《红楼梦》,也是当代年轻人心里的《红楼梦》。”每场演出结束,无数观众同剧中的人物一同屏息、一起流泪,在社交平台上留下了自己的观剧感受。舞剧《红楼梦》更成为了人们“奔赴一座城”的理由,不少外地观众拎着行李直接从机场、火车站赶到剧院,很多人已是二刷、三刷、四刷。
“这部剧能够出圈火爆,收获如此多的热情和厚爱,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认同和热爱,这也让我们更有信心为将来的创作开拓广阔空间。” 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说。
“观众之所以在今天的数字时代走进剧场再品红楼一梦,并不仅仅因为舞蹈中呈现的唯美视觉效果,舞剧《红楼梦》借由经典传统文学所展现的艺术张力,唤醒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张紫嫣看来,舞剧《红楼梦》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古典舞蹈的独特韵味,将中国美学的审美意境呈现在舞台之上,彰显了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创造性地赋予了原著全新的生命力。
“这是一次富有创造力的改编。”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汪人元感叹,年轻的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当代化的阐释,并且找到了精彩的呈现方式,有着令人惊喜的创造和独特的表达,带给了观众超出预期的审美愉悦。
尽管导演黎星曾说,在创作民族舞剧《红楼梦》的过程中,他只是尝试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未曾想到会得到这样大的反响,但事实证明,这群年轻的创作者找到了一条走进《红楼梦》的全新路径,实现了经典与当代的对话,完成了当下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