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内,人工智能训练师们正在工作中。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一批乘着新浪潮的新职业正在涌现,人工智能训练师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出现,加速了人工智能由技术研发走向行业应用的过程,让人工智能更“懂”人类。如今,合肥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这一群体也逐渐壮大,今天记者就走进他们的工作日常。
经过反复训练
AI模型变得更“聪明”
什么是人工智能训练师?
根据2021年版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人工智能训练师指的是使用智能训练软件,在人工智能产品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数据库管理、算法 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性能测试跟踪及其他辅助作业的人员。
对于复杂的定义,入行三年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冯影解释道:“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的‘老师’,通过向AI‘投喂’海量的文本和图像数据,经过反复训练和调整,使AI模型变得更聪明,更能理解人类的世界。”
三年前,冯影硕士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应用统计专业,入职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据冯影描述,日常的工作就是不断向人工智能模型“投喂”数据,“理论上说,‘投喂’的数据越多,经过大量测试,大模型就会得到优化,生成的优质机器人就能投入日常生产生活,帮助人们提高生产力。”
从小就喜爱数学的冯影,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她认为这是成为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基本素养。从需求分析、到数据收集与处理,再到模型选择与调整、验证,最后还有结果评估与优化环节,每个步骤都十分缜密严谨,且需要不断地打磨与调试,这对人工智能训练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入职后,认真好学的冯影一直保持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这种对行业的专注与好奇也驱使着她不断深耕。在2022年底举办的安徽省商贸服务业技能竞赛—安徽省服务外包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冯影的团队现场搭建出一个房地产外呼机器人,能够完整地回答出用户可能提出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流程,通过考核获得比赛一等奖。
据了解,冯影所在部门是公司的知识计算智能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李凌悦介绍,整个实验室目前有100多人,细分为AI算法团队、数智应用团队、AI平台团队等不同板块,但这些从业者都可以称为人工智能训练师。
开发门槛变低
职业要求却越来越高
那么,作为人工智能背后的“老师”,做得是否合格该如何判断?
“用项目说话!”和冯影同为AI平台团队的成员周兴宇以去年投入使用的家宽装维智能助手为例,师傅在作业时会有走线、接PON口等一系列程序,走线的规范会影响到宽带的传输质量,“这一模型能替代工作人员对现场施工图片的重复性核对。”
周兴宇告诉记者,原来处理1000张图片需要一整天,现在一张图片的处理速度是几十毫秒,“1000张图的话,两分钟不到就能搞定。”
由此可见,这些被“训练”出的人工智能就好像一个个永不停歇、效率极高的“小助手”,帮助人们从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脱离出来。
入职以来,周兴宇接手了不少应用项目,这让他对人工智能训练师这一新职业产生了不同的认识。
“对于我们这些做技术的,大家传统意义上理解就是天天埋头和电脑打交道,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跟人打交道。”周兴宇介绍,给人用的技术才有价值,“所以我们要理解客户的需求,在此过程中,要求深入到现场,和项目不同的相关方进行沟通,包括客户、产品经理、架构师等。”
对此,同小组的郭云瑞也感同身受。曾经性格内向的他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更倾向于埋头苦干,但几个项目锻炼下来,郭云瑞称现在也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只有理解对方的需求,才能‘训练’出更适合项目的模型。”
作为一名新兴职业的从业者,周兴宇持续跟进自己对于未来技术的思考。
“人工智能大模型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具有人类的感知或认知的能力,因此使用人工智能的门槛会越来越低,只要花费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训练出自己的模型,从而提供给相关业务系统使用,更好地服务生产生活中的使用者。”
周兴宇认为,开发的门槛变低,相反意味着对人工智能训练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家都能做开发的前提下,反而会替代我们的部分工作,这就要求训练师需要懂得更多底层原理,研究更多算法。”
AI人才缺口大
合肥已初步构建全产业生态体系
早在2020年,人工智能训练师就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2021年,人社部发布《人工智能训练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覆盖数据标注员、人工智能算法测试员两个工种,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这份标准将人工智能训练师分为5个等级。
在上海、深圳、厦门等地,已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训练师职称评审和认定,旨在培养更多优质的、多元化的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同时这些新兴岗位也为年轻人带来新行业中的新发展空间。
随着大数据、大模型等数字经济的快速兴起,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就业新风口。
通过招聘软件搜索,记者发现,在合肥,不少大数据类、科技类公司对人工智能训练师的需求较大,月薪在4千元到3万元不等,主要负责机器人知识库建设与完善,持续提高机器人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就在今年6月,第三届合肥市人工智能训练师技能大赛正式开始,这场举办了三年的行业技能竞赛旨在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人工智能训练师人才,推动行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去年10月,2023年长三角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人工智能训练师技能邀请赛将比赛地点定在合肥,来自长三角的20支团队、76名选手参赛齐聚一堂,以人工智能训练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指导,按“理论考试+实操考核”方式展开激烈角逐,全面考核选手人工智能人机对话服务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操作规范、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综合素养。
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合肥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合肥市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行业协会会长吴福全介绍,在人工智能领域,合肥市已初步构建从底层硬件、数据计算、基础应用技术到智能终端及行业应用的全产业生态体系,集聚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上下游企业2400余家,年营收规模突破2000亿元,产业规模增速保持20%的高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整个行业AI人才的需求较大,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创新团队核心骨干和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各高校、职校可以通过设立新专业和新学院,帮助更多年轻人学习人工智能。
财经眼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润媛/文 吴翰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