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瓷术是在制陶术的基础上,经过数千年的演进,于公元1世纪真正形成的。
“陶”与“瓷”的区别
我们通常认为,陶器大多以普通黏土为原料,烧成温度一般在1000度以下,吸水率较高,表面通常不施釉或施低温釉;而瓷器以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瓷土为原料,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度以上,表面通常施高温釉,吸水率比较低,多在0.5%以下。
陶器(良渚文化)与瓷器(元青花)
“原始瓷”名称的由来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学者发现了中国瓷器发明时间更早的实证。1971年初,国家文物局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办《出土文物展览》预展时,法国专家埃利塞夫先生对在河南商城出土的一件商代“青釉大口尊”的标注提出异议,认为此件标注为“瓷器”不准确,应该是“陶器”。他认为瓷器应是用瓷土制作,具有透明度,并且不吸水,而此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在场的我国知名古陶瓷专家宿白先生、史树青先生、耿宝昌先生都认为此件已具备了瓷器的基本要素,应为最早的“瓷器”。主持河南商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河南省考古所安金槐先生,坚定地认为此件“青釉大口尊”是最早的瓷器。
在现场争执不下时,郭沫若先生提出“可不可以说这是原始瓷呢”,中外专家都认可了这一概念。“原始瓷”的名称就这样确定了下来并沿用至今。
“二里头遗址”的新证
此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象鼻盉”等少量的原始瓷器。这些标本已经具备了瓷土作胎、施高温钙釉、烧造温度达1200度以上等瓷器“3大条件”。这一发现将瓷器的成功烧制时间前推到了距今3700年左右。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象鼻盉”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商代和西周早期是原始瓷的初步阶段,胎质欠坚实,釉面厚薄不匀,釉色泛黄,大部分器物制作比较草率。春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战国时期江南地区生产的原始瓷器,胎体坚实,釉面匀薄,釉色清亮,形体规整,已十分接近真正意义的瓷器。
去除“原始”两字的呼吁
2007年在浙江德清发现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火烧山窑址,2010年发现了商代南山窑址,发掘的原始瓷标本以瓷土作胎,胎质较为细腻坚致,但瓷胎中仍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施釉痕迹明显,釉层极薄,呈色还不够均匀。
浙江德清火烧窑遗址
近年来,浙江德清地区不断发现了几十处原始瓷窑址,出土了大量与青铜器造型纹饰相同的商代青瓷。根据其成熟的工艺,我国古陶瓷研究泰斗耿宝昌先生提出:“可否在适当的时间,经同仁们研究讨论,将原始青瓷的原始两字去除,确认中国真正瓷器3000年的历史呢!”
注:本文已获微信公众 号“佘江涛的江和涛”(ID:gh_c284f104b2d2)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