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因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南宋周煇在《清波杂记》中论“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售”。汝窑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北宋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据考证,汝窑烧制御用瓷器开始于北宋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公元1106年-1110年之间),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朝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汝窑被毁。
此后,尽管关于汝窑的文献记载一直未断,但汝窑窑址一直未能发现。1986年10月,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西安年会上,河南宝丰县陶瓷厂王留现展示了在宝丰清凉寺采集到的青釉瓷碗,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重视。当年年底,上海博物馆在宝丰清凉寺调查中找到与传世汝瓷一样的标本及窑具。1987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清凉寺窑址进行了十多次考古发掘,2000年在第六次考古发掘中确定宝丰县清凉寺村为宋代汝窑的所在地。
2000年汝窑烧造区发掘现场
传世汝瓷主要有盘、碗、瓶、洗、盏托等类,制作精细讲究。瓷质细腻,胎色灰中略闪黄色,俗称“香灰胎”;釉面稳定,滋润而失透,呈天青色,如用放大镜观察,可见釉中含有稀疏的气泡,“廖若晨星”;釉面大多有本色开片,呈“蟹爪纹”,传世唯一没有开片的是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水仙盆”(也称为“猫食盆”);一般器物均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在器物底部可以看到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3-5个,支痕处可见胎色。香灰胎、天青色、蟹爪纹、支钉痕一直是后人总结的汝瓷特征。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
据文献记载,汝瓷以当地盛产的“玛瑙”制成粉末入釉,所以特别名贵。对此古来理解不一,认为玛瑙本是一种硅酸物质“二氧化硅”,是制釉的成分之一,并不一定全部用来作为瓷器的釉料,其劣等品或下脚料则完全可能作为釉料。但由于玛瑙的熔点达1750度,而瓷器烧成远达不到这个温度,因此,玛瑙的加入是否会对汝瓷釉的呈色和质感产生影响尚待研究。
汝窑瓷器主要开片形态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先生曾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历史上景德镇仿制汝瓷比较有名的为明代宣德朝,但产品存在着宣德朝特有的“橘皮纹”,清代以雍正时期最优,时称“仿铜骨鱼子纹汝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河南当地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仿汝瓷,但未能成功。
清雍正 仿汝釉花觚
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作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的指示。河南省临汝县汝瓷厂接受了恢复汝瓷的任务,逐步恢复汝瓷生产。1988年7月经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河南省科委鉴定汝窑天青釉烧制成功。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本文已获微信公众 号“佘江涛的江和涛”(ID:gh_c284f104b2d2)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