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非遗

一次非遗传承人的“现场秀”

   现场演唱山东梆子、四平调、两夹弦等经典唱腔,展示葫芦雕刻、内画、刻瓷等传统技艺,阐释不同项目的历史流变和传承保护经验、成果……近日,山东第五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评审在济南举行。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戏剧与传统舞蹈类等5个组别170名传承人参加“大考”,分享各自领域非遗保护、传承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

  传承人争相亮绝活

  在传统技艺类评审现场,传承人们早早备好了风筝扎制、毛笔制作、葫芦雕刻等所需的工具,争相秀技亮艺。

  在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杨咏梅面前,整齐摆放了刀、圆规等十几种工具以及数件不同规格的葫芦制品。“我来自聊城市梁水镇大杨庄村,从小跟随爷爷学习葫芦雕刻的手艺。”杨咏梅一边介绍一边现场演示“镂雕”技艺,各式花纹在她的精心雕琢下显得错落有致。“现今东昌葫芦雕刻的内容已不局限于以往戏剧人物、名著故事等,有的还与烙画、彩绘结合,在题材和技法上不断创新。”杨咏梅说。

  “能参加这个评审我很高兴,希望今后能为技艺传承多做点儿事。”一大早,广饶齐笔制作技艺传承人朱长春就将“水盆”“结头”环节所需的一套工具带到评审现场。“山东广饶盛产齐笔,与其他制笔技艺不同,齐笔讲究‘三分做、七分修’,光修笔工序就有20多道,所以丰硕圆满、健劲耐用。”朱长春饶有兴致地说。

  在传统音乐、曲艺类评审环节,随着声情并茂的说唱,77岁的东路大鼓传承人兰尊侠将名篇《黑虎传》演绎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东路大鼓繁盛的时候,在滨州一带人们传唱的书目有几百部,现在我常演的还有30多部。”兰尊侠坦言,每逢活动,自己就登台表演《黑虎传》等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书目,“只要还有力气,走到哪儿我就把东路大鼓说到哪儿。”

  项目“家底”备受关注

  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经过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承担非遗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从以往看书面材料进行评选,到以专家、传承人互动方式现场考察,山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选拔渐趋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也对传承责任及义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评审现场,不同项目的“家底”与流变过程受到评审专家的普遍关注。

  在分组表上,大弦子戏传承人李恩慈虽然被分在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类第四组最后一个,她却提早1个多小时赶来候场。她随身携带的,还有亲自整理的《秀才外传》《做文章》等剧目影像或曲谱资料。作为近年来抢救恢复的濒危剧种,大弦子戏当前的传承状况如何?作为活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该剧种演员,又掌握哪些剧目或曲牌?这些都成为专家关注的热点话题。“我现在还能唱《海梨花》《锁南枝》《泣颜回》等100多个曲牌,觉得有义务把它们整理好、传下去。我今年76岁了,还能再教几年,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李恩慈表示。

  张业建是黄县民居雕刻技艺传承人,说起技艺历史他如数家珍。“胶东地区素有‘掖县粮、黄县房’的说法,黄县民居雕刻技艺将砖雕、木雕、石雕结合使用,广泛应用于建筑瓦当、寺庙造像、民用宅居等许多方面,内容涉及花卉、流云、如意等。”他坦言,随着古建修复需求增多,黄县民居雕刻技艺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但当前传统村落的减少也令该技艺受众人群受到影响,只有广开门路收徒传艺,才不至于走向失传。

  多方传技成为趋势

  除“秀技艺”外,“秀经验”尤其是交流、分享授徒传艺方面的探索,成为传承人十分关注的部分。

  “担任伴奏的是我学生,我还有30个正式拜师学艺的徒弟。”候场间隙,来自山东菏泽的坠子表演艺术家刘瑞莲淡定自若,有50余年舞台表演经历的她,近年来将更多精力放在坠子艺术后备人才培养上。“像《王二姐思夫》这些曲目,都要一点点去教,我还经常告诉大家,坠子是十分接地气的一门艺术,表演者要做到时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刘瑞莲说。

  据杨咏梅介绍,近年来,聊城市每年举办葫芦文化艺术节,借助政府搭台,东昌葫芦雕刻技艺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当地葫芦产业也市场向好、渐成规模。“这几年,我从周边收了4个有基础的徒弟一起创作,还每周一次到聊城市东昌中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久前,我们又从老物件中学习、修复了几近失传的扎花技艺,明显感觉到传承前景越来越光明。”杨咏梅说。

  “齐笔制造技艺繁复,并非一朝一夕能有所成。在广饶当地,40岁以下的传承人已少之又少。”朱长春说,通过参加此次评审,要进一步学习其他门类项目传艺授徒的经验,积极联系相关专业院校、协会等开展传习活动,争取尽到更多传承责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57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