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极富中华民族特色,具有典型东方艺术特点,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我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90后小伙子李钦城凭借一件《茶道·红韵》漆器,在第五届珠三角工艺美术作品邀请赛上,荣获2018珠三角工艺美术精品评比“工美金匠奖”金奖。这件看似简单的漆器,李钦城用了3个多月时间制作。
做漆器几乎全用手工很费功夫
《茶道·红韵》漆器是一件大红色带有金色纹理的小茶几,只能简单摆放几件茶具。对这件漆器,李钦城花费了不少功夫。
李钦城说,小茶几的胎体是木胎,先要进行造型设计,做好底漆保护,在胎体上裹一层麻布、批漆灰等,防止木头变形、开裂。“古时候人们用漆碗来保存食物,就是因为漆碗有杀菌保鲜作用,不容易产生细菌。”之后还要在茶几面上髹漆(即以漆涂物)、做机理。每涂一层漆,要等漆干后稍微打磨才能再涂第二层漆。
“打磨特别费时间精力。”李钦城介绍,需根据漆器制作进度使用不同砂纸,对漆器进行一次比一次细腻的打磨。打磨完毕还要进行推光,即手掌沾花生油拌鹿角粉,反复摩擦漆面,使之逐渐出现内蕴光泽。
李钦城表示,做一件漆器几乎全手工操作,因此花费的时间比较长,有的甚至需要半年以上。
大学开始对漆画漆器着迷
李钦城喜欢上漆艺,源于大学时的老师。2013年他考入阳江一所大学读美术教育专业。阳江漆器是古代漆艺的一种,历史悠久,是广东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岭南地区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李钦城的老师陈自豪、陈奇积是阳江的漆画家。第一次在老师的工作室看到漆画漆器,李钦城就被颇有质感的漆画漆器迷住了。
李钦城与漆艺打交道,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过敏。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后很容易过敏。李钦城第一次碰生漆时就出现过敏,浑身都是漆疹。
想到自己日后要长时间与生漆打交道,为了让身体产生抗体,李钦城决定不吃药,硬熬过去。“全身都痒,非常难受。”一个多月后漆疹才消退。慢慢地,李钦城长漆疹的地方越来越少,过敏时间也越来越短。
花费半月用鸡蛋壳“画”出3朵白莲花
李钦城说,生漆没有颜色,需添加一些矿物质颜料才有色彩。做漆艺要用到鸡蛋壳、金箔、银箔等材料,他创作的一幅荷花图,就是用鸡蛋壳来呈现白荷花。为了“画”好3朵白荷花,他“贴”鸡蛋壳“贴”了半个月。
李钦城喜欢学习参考借鉴前人制作漆器的工艺,收藏了不少有一定年份的漆器。他觉得很多东西都可以做成漆器:把陶瓷杯做成“漆杯”;给小巧的葫芦表面上髹漆;用竹胎做漆器……他经常跑古玩店,收藏一些木制品,自己加上漆艺进行二次创作。
李钦城说,漆画是工艺与绘画的结合,画漆画比较难。为了创作好漆画,2016年他到四川美术学院参加第九届全国漆画高级研修班学习,2017年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班。他创作的漆画属于抽象画,单做漆画的画板就要一个多月时间,有一幅画陆陆续续创作了半年多才完成。
漆器虽好,但知音不多。幸好李钦城有一手好的金缮修复手艺 (金缮是运用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器物的工艺名称),靠着这门技艺,他才能维持漆器漆画的创作。“我喜欢漆艺,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