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际,远眺横望山,是一片郁郁葱茏的风光。横望山地处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因“四望皆横”而得名。
△ 横望山“四望皆横”
横望山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不少仙家文人选择在此地隐居。
△ 横望山上仍是一片原始山林景象
殷商末年,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主动让贤并采药隐居横山,《横山隐贤》中写道:“泰伯仲雍义让贤,断发文身隐横山”。
又有浔阳陶氏先祖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出发,沿长江东下,受横望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吸引而定居于此。
△ 山上的“石门”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一生寻仙访药,漫游于名山大川中,后隐居横山,成为著名的“山中宰相”,横望山里的澄心寺就是他炼丹礼佛的地方。
△ 行至山腰,可见景点导览牌
物换星移,“陶”成为现在当地的一个大姓,陶氏后裔聚居在横望山脚下的几十个村落中。横望山米酒第六代传承人陶身友就是其中的一位。
△ 陶身友非遗酿酒作坊,是南京大学和江南大学产学研基地
陶身友的酿酒作坊就在横望山风景区里,小小一方天地在山麓中显得格外遗世独立。
△ 横望山米酒是安徽老字号、全国乡村手工特色产品之一
当地人酿造米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600多年的东晋时期,现在这里的酿酒人仍然采用传统的“武陵桃源酒法”酿造工艺——取精选糯米煮熟后,加入上等酒曲发酵后制成。
△ 工作室内陈列的杨梅酒、桑葚酒
近三十年来,陶身友对横望山米酒文化和酿酒技术潜心研究,在古法酿造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制作出得仙米酒、红曲米酒、菊花米酒、桂花米酒等,使得横望山米酒更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需求,也让米酒更易储存。
△ 横望山米酒 始于东晋时期
酿酒最主要的原材料是米和水,陶身友酿酒用的米是横望山脚下农民种植的精选糯米,水是横望山里的甘甜山泉。
△ 桑葚米酒
这种米酒的特殊不是没有原因的。横望山地区阳光充足,气候湿润,所以当地出产的糯米淀粉含量高,而从横望山流下的山泉清澈甘洌,酿出来的酒就更带绵甜。
△ 酿酒时要用到的“横望山原浆”
古法工艺酿酒,追求的是“自然而然”,陶身友说:“原料多就多酿,原料少就少酿,绝不会为了产量而降低质量要求,也不会为了延长保质期改变酒的口感。”
在陶身友的作坊里,至今保存着一百多年前祖辈们走街串巷推卖米酒使用的小车和木桶。制作手工标签的工作室里,还摆着老式的蒸馏瓶、煤油手提灯,这些生了锈的老物件和崭新的手制酒瓶摆在一起,有种别样的韵味。
△ 已经生锈的老式煤油灯
作为酿酒人,陶身友始终恪守着一份诚心,诚心出好酒。
△ 陶身友的部分手绘作品,虽“小”却包罗了横望山的万象
正如陶渊明诗曰:“悠悠靡所留,酒中有深味。”横望山米酒中的深味就是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山水田园与诗情画意的交融。
陶身友不仅善于酿酒,还善于作画。
△ 墙上的画,是冬季的横望山雪景
他亲手在酒瓶上绘制横望山的风景,摆在工作室的展示架上。
△ 各色的手绘酒瓶
那些对外出售的米酒,他就自己手绘字画,批量打印成标签,裁剪,用刷子沾上浆糊,逐一贴到瓶身上。
一瓶瓶横望山米酒,就这样拥有了各自的身份。
△ 已完成制作,还未贴上瓶身的标签
画意与酒艺珠联璧合。陶身友彰显了先祖陶渊明的人格风范,仿佛是一位隐士,寄情于横望山的田园山水之中。
△ 红色标记是专属的印章
山水中的隐士生活,在外人看来闲适无限,但往往都蕴含着内心的苦闷。
△ 作坊的廊檐上刻着“一口酒千年味”
“人活着啊,总要做点什么”,谈话间,陶身友不由地叹了口气。
横望山米酒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曾于2014年首批入围“安徽老字号”,但同样面临着手工酿酒工艺失传的困境。
△ 工作室一角
个体的力量总是微薄的,对于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陶身友认为更应该采取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升级,通过体系化的商业开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进来,推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遗的传承是能促进景区发展,丰富城市内涵的,如果政府能在观念上更重视这项技艺的传承,用整体方案来加持项目发展,那我的烦恼也就减了大半。”
△ 字画随意悬挂,也是种诗意
“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工作室架上悬着的这幅字,大概也是陶身友在苦闷时对自己的一点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