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端午,粽香四溢。在浙江省嘉兴市五芳斋产业园,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胡建民正与技师们一同赶制端午粽子。只见他将两片粽叶交叉,撒入两把拌好的粽馅,折叠再折叠,拿线缠绕9道,一个四棱四角、每个面都近似于正三角形的粽子就诞生了。
今年60岁的胡建民是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从事裹粽技艺已30余年。在他看来,拥有中国国家级非遗技艺的“百年”老字号五芳斋,需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粽子制作技艺,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一点点积累下来的。”师从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胡建民最初花了5年的时间苦练基本功。
胡建民回忆,最初来到五芳斋时,天没亮就起来干活,当年还没有机械化设备,剔肉、去皮、切肉、淘米、洗粽叶等制作粽子的环节全靠手工,包好的粽子当天会全部卖掉,第二天再重复前一日的工作。
全手工制作的粽子耗时长,费工费力,且需趁新鲜食用,仅能满足方圆200公里内百姓的口腹之欲,这些都制约着这门传统技艺的发展。
“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是全盘复制,还需要在技术上进行提升。”胡建民说,五芳斋如今已走上机械化的规模生产和真空冷链之路。
走进五芳斋产业园的粽子生产车间,各式各样的机械化设备映入眼帘。如淘米设备承担裹粽用米的清洗和拌制,整个润米的时间在25分钟左右。而粽叶的清洗设备,拥有上下各8道毛刷,并配以水流冲洗,洗出来的粽叶干净有亮泽。
拥抱机械化的同时,胡建民并没有舍弃粽子的手工制作技艺。“在裹粽环节,我们仍靠纯手工来进行品质把控。”
“粽子与粽子之间,需要做到重量误差在2克之内,并且粽子的四边长度要一致,非常考验技师们的水平。”胡建民说,而只有达到标准的粽子,才能进行包装和出售。
生产技术的提升与品质把控,让五芳斋的粽子得以走出嘉兴,销至中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一只只带着粽叶清香的粽子让身处异乡的中华儿女得到慰藉,也给不少喜好中华美食的外国友人“解馋”。
而对于胡建民来说,粽子制作技艺的传承还不仅于此。“传统的粽子产品,主要受到老一辈消费者的青睐,而想要在年轻一代中渗透下去,还需对粽子本身进行创新。”他说。
近年来,胡建民还参与研发了螺蛳粉粽、臭豆腐粽、榴莲粽等新口味粽子。如今年主推的FANG粽,在口味上选择了3种辣度的辣椒,劲辣口感与“Z世代”的尝鲜冒险、追求刺激、够辣才够劲的口味诉求同频共振,可以说是特别为无辣不欢的年轻人量身定做。
已至花甲之年的胡建民,一门心思地致力于粽子的研究开发,并计划着再多培养一些徒弟,多参与一些交流活动。
“多与年轻人交流,更能了解到他们的口味与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胡建民说,相信他们能够让粽子制作技艺这项非遗在传承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张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