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温州永嘉昆曲更有“南戏活化石”之称。近年来,永嘉昆剧团坚持守正创新,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并在保持戏曲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赋予永昆时代光彩。
送戏下乡 让艺术走进大众
近日,在永嘉南城街道前二村文化礼堂的临时化妆间里,永嘉昆剧团的演员们正忙着化妆、戴头面、更换戏服,做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
作为此次演出剧目《白兔记》女主角的孙永会,加入永嘉昆剧团已经十五年了。从2009年第一次接触昆剧到现在,孙永会已经演过几十场《白兔记》,但临近登台,她依然感到紧张,“因为这出戏就是一场扣一场,又要换衣服又要换头饰。每多演一场,都是多给自己积累一些经验。”
一小时后,在徐缓悠扬的乐曲声中,演员依次登场。受疫情影响,这也是永嘉昆剧团近几个月来首次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现场吸引了不少附近村社的“戏迷”前来“捧场”。
“他们唱得很好。对我们来说看戏是很开心的,这也是一种文化熏陶。”南城街道中西村村民姚宗钿说。
据了解,近一年来,永嘉昆剧团先后组织剧团进校园、进景点、进社区等开展线上、线下演出100余场,推动戏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2021年,永嘉昆剧团带着作品《红拂记》亮相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
守正出新 让戏曲“声”如人心
永嘉被称为南戏故里,作为世界首批非遗昆曲流派之一,永嘉昆剧曾一度陷入濒临失传的困境。
永嘉昆剧团业务副团长冯诚彦介绍,过去这一年里,他们致力于传承传统剧目,通过查阅永嘉县档案馆文献资料、多方走访老戏曲艺人等方式,挖掘、整理、编排了《梁祝》《挑袍》《女祭》《闹天宫》《闹钗》等五出折子戏。
据介绍,从选定剧本,到确定导演、编剧、作曲,再到选定演员、编排剧目,一出大戏“从无到有”大概需要1到2个月的时间,一出折子戏也要半个来月。
与此同时,永昆剧团坚持守正创新,在剧目编排中融入现代审美,并结合时事创作现代昆曲小剧场戏《疫中情》,让传统戏曲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娱乐审美需求。
“传统戏曲有很多表演程式,对于没有了解过戏曲的现代观众来说,它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大家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脸谱这么画、为什么骑马的时候要拿这个马鞭、为什么转一圈十万八千里就到了……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普及永昆,我们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包括剧情、音乐、舞美,还有整个表演的节奏,都要融入现代的审美去设计,才能让戏曲历久弥新、入魂入心。”冯诚彦说。
薪火相传 让永昆重绽光彩
昆曲艺术的薪火相传,靠的是一代代戏曲艺术工作者的长期共同努力。近年来,永嘉县昆剧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选派优秀青年演员参加国家昆剧各类培训班,并邀请昆曲名家通过讲座、教戏的方式进行专业指导,提高演员专业水平。
毕业于中戏京剧戏曲表演专业的孙永会在2007年考入永嘉昆剧团后,先后两次去上海戏剧学院进修。
“虽然说‘京昆不分家’,但念白、唱腔还是不一样,对我来说有一定难度。相较于京剧的大方直爽,昆剧就像南方女子一样特别委婉细腻。所以还是要加强学习,传承好老先生留下来的东西,为我们永昆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孙永会说。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才困境”,2020年10月,永嘉昆剧团开设永昆班,与浙江省艺校合作定向培养35名学员,进行为期六年的专业学习,并于每年寒暑假在永嘉开展集训。剧团演员们参与教学,为永昆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没有演出的时候,我们要多跟小学员们交流,把自己的所学、所见、所听,还有表演的经验传授给他们。”永嘉昆剧团演员王耀祖说。
永嘉昆剧团团长徐显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以“守正”接续传统的“脉”,以“创新”书写与时俱进的“魂”,推动永昆走向大众、发扬光大。
“目前我们跟美国那边在对接明年的东南亚瓯越文化节,届时可能带着团队出国演出。等新一批小学员毕业以后,我们也能有足够的人手去修复编排一些大戏,为广大人民群众献上更加精美的文艺作品,助推永昆走出温州、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徐显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