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不只体现了清雅的精神享受,其积淀的工艺之美和创造精神,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伟大的劳动智慧和创造传统。”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郑毅认为,千百年来,一抹茶香滋养了一方水土,也成了最有烟火气的非遗文化,而今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天赐茶室”数徽州
晴日早晚遍地雾,雨天蒙蒙满山云。
皖浙赣毗邻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裕、雨量充沛,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超过78%,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种茶历史均在千年以上,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婺源绿茶等众多名优绿茶均产于此,是中国绿茶最集中产区中的最优势地域,素有“天赐茶室”之誉。
2003年,英国有机茶专家唐米尼实地考察这一区域后,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概念。
黄山市地处这一“绿茶金三角”的核心区,汉末三国就有种茶记载,距今1800多年。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提有“歙州茶”,敦煌出土的经卷《茶酒论》中也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载。
黄山市的前身是徽州地区,徽州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因为山多,徽州人为了生存,“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演绎了“无徽不成镇”的徽商传奇;因为山多,种植茶叶是徽州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贸易自然也成了徽商的四大主业之一,销往大江南北。
徽商的加持,催生了茶叶外销的“洋庄”。黄山茶叶出口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产自休宁的松萝茶,与丝绸、瓷器等一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漂洋出海。1984年,239年前触礁沉没的“哥德堡号”被打捞出水,沉船上发现了370吨茶叶,而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松萝茶。此后,屯绿、祁门红茶也通过“万里茶道”销往中亚和欧洲。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历经春夏秋冬,凌寒凝香,逢春吐芳,不仅是徽州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生计,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促进了徽州民俗文化的有序传承。
“茶不移本,植必生子。”自古及今,茶礼是徽州人迎亲嫁娶的重要仪式,寄托着婚姻忠贞不移、多子多孙的愿景。另外,茶礼融合着长幼之间、亲朋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徽州人无茶不成礼,在拜见长辈、客人来访等场合,必执礼奉茶;邻居间有了矛盾纠纷,通常也以喝茶的办法讲和。
作为“中国名茶之都”,黄山市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叶种类丰富、特色突出,除绿茶外,还有红茶、安茶、石墨茶、白茶、花茶等品类。目前,该市有80万亩茶园,其中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认证面积98%以上,全省第一;茶叶出口量占全国16%、全省87%。
轻揉慢捻“黄金片”
许多人都知道上海有一条漕溪路,但鲜为人知的是漕溪路与黄山茶的渊源。
漕溪是徽州区富溪的古称,也是百年老字号“谢裕大”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的故乡。1875年,谢正安在漕溪选采肥壮的新鲜嫩叶,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大胆改进创新了“下锅炒、轻滚转、焙生胚、盖上圆簸复老烘”制茶工序。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锋芒,又因其产地邻近黄山,谢正安遂取名为“黄山毛峰”。
首批“黄山毛峰”运往上海即一炮打响,英、俄等国茶商纷纷争先订货,一时成为沪上达官贵人饮用和馈赠的珍品。谢正安在上海创办的“谢裕大茶行”自此誉满天下,当时的徽州茶商也在上海漕溪路占了半条街。
今年67岁的谢四十是黄山毛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94年,他率先发起黄山茶“明前采摘”,打破以往为求产量而在“五一”前后茶园开采的传统规律,让名优茶的观念在黄山大地上逐渐深入人心。
品质优的鲜叶,还要有好的制作技艺,方能确保黄山毛峰的自然香、正宗味。谢四十说,黄山毛峰至今传承着古老制茶工艺,依次交叉进行高温杀青、中温慢炒、低温炒香“三道炒茶”,先轻揉、后重揉、再轻揉“三道揉茶”,高温初烘、中温复烘、低温打老火“三道烘茶”。这些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对烘青类绿茶的研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太平猴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方继凡介绍,太平猴魁与黄山毛峰同属绿茶类,但两者有明显区别:前者产地仅限于黄山区境内,树种为柿大茶,外形两叶抱一芽,俗称“两刀一枪”,平扁挺直,魁伟重实,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色泽苍绿匀润,白毫隐伏,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冲泡时或沉或浮,有独特的“猴韵”,制作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后者产地遍及黄山市全域,树种为黄山种、滴水香等地方良种,特级黄山毛峰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冲泡时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滋味醇甘,香气如兰,制作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祁门红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昶介绍,祁红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与斯里兰卡乌伐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珍品。清代光绪年间,徽州人创建祁门红茶,其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环节,初制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有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外表色泽乌润,条索紧细,汤色红艳透明,清香持久,被誉为“群芳最”。因制作过程花费很多工夫,又称“祁门工夫红茶”,远销德、英、美、俄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片树叶”写春秋
“1667年,塞缪尔·佩皮斯认为这件事值得写进日记:他回到家发现他的妻子在沏茶,药剂师佩林先生曾解释说这种饮料对她的感冒和脱发有好处。”《茶叶与帝国》书中开篇有这样一个细节。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而英国民谣也这样唱道:“当时钟敲响四下,世上一切瞬间为茶而停了。”饮茶不仅成为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跨越国界成为首批全球化的商品,与可可、咖啡并称世界三大饮品。
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的著作《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喜欢饮茶的人数已超过50多亿,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已经传遍全球。
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黄山茶一出身就自带光环,而且安徽最早的茶叶科研机构、茶业学校均设在黄山市境内。祁门红茶和太平猴魁在1915年就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等国际政要。今年春天,外交部先后在黄山举办三个阶段74场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并发表了“屯溪倡议”。中方作为东道主,用黄山茶“以茶会友”,与八方来客共商国际局势、共谋和平与发展,将独具特色的东方韵味展示给世界。
作为全国重点名茶产区和安徽茶叶主产区,全国十大名茶中,黄山市有其三。另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屯绿、松萝茶、安茶、顶谷大方、黟县石墨茶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全市拥有茶叶制作技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人。
2021年,祁门县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加入万里茶道申遗城市联盟,安徽成为万里茶道联合申遗的第九个省份。今年9月至11月,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吸引了全球有1031家企业的1334个红茶样品参选,祁门红茶荣获最高奖项大金奖3个以及金奖13个、银奖20个。
近年来,黄山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农药集中配送,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绿色防控模式,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示范区,设立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专属责任险,全面禁止化学农药进入茶园,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去年8月起,黄山开通中欧班列茶叶专列,打造新时代“万里茶道”,推动黄山茶出口与产业转型升级。
入冬以来,在年轻人中突然蹿红了一种喝茶新形式——围炉煮茶。黄山市茶产业促进中心负责人朱舜球认为,新式茶饮品牌的“出圈”,以文化赋能,以体验唤醒,以生活场景切入,是传统茶文化一种新的“打开方式”,这给黄山市茶产业转型发展带来诸多启迪。(吴江海 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