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非遗

杭州临平山下“非遗”璀璨 保护文脉助力共富

  原标题:临平山下“非遗”璀璨 保护文脉助力共富

  千顷湖水万亩荷,藕香溢出红白间。大运河宛如多彩的绸带蜿蜒而来,曾经辉煌的河道、码头、闸坝,各类沿街商铺、特色民居等历史遗迹沉淀在运河边,代代传承的蚕桑生产习俗、庙会、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镶嵌其中,造就了杭州临平区运河沿线独一无二的非遗项目带。

  近年来,临平区文广旅体局精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最大化效应,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为主要任务,积极探索地域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实践,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与文化共富,打造了一条非遗保护的“临平之路”。

  挖掘保护 见证“非遗”绚丽多彩

  从“春雷发动,蛰虫起”到“寒暑均平,话农桑”,从“雨生百谷,入蚕月”到“数九度夏,蚕丰时”……在第二届临平非遗季启动仪式的舞台上,围绕蚕桑生产习俗和二十四节气,采桑、织布、春耕等传统技艺,犹如一幅节气画卷铺陈展开,以此为始,娓娓道出临平璀璨的非物质文化。

  以“丝”为原点,蚕丝织造技艺、虎头鞋制作、杭缎织造技艺等非遗项目,也被“搬”到了启动仪式的现场,而这仅仅是璀璨星河中的一隅。自设区以来,临平区文广旅体局对各镇街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和阵地等开展自查摸底,全面厘清临平区文化遗产底数基础。2021年底,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批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启动第一批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完成省文旅厅非遗线指标数据评估考核和省级以上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评估工作,组织开展省级以上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自评资料提交、复核和补正,助力全区的非遗保护传承。

  如今,临平区共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0项,包括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名录2项、省级名录10项、市级名录27项、区级名录70项。认定公布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位,包括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位。认定的各级别非遗保护阵地、载体6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8个、市级12个。

  摸清非遗家底,是非遗保护的起点,完善的机制做法也为其提供了一片沃土。临平区出台《杭州市临平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推荐、评审、保护和传承、监督管理全流程管理机制,每年安排5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在这样的努力下,星河愈加璀璨。近日,临平区杭缎织造技艺上榜第六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崇贤蹄髈烹饪技艺、铁艺画、王元兴特色菜点烹饪技艺、亭趾月饼制作技艺、旗袍制作技艺、杭州摊簧上榜第七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匠心传承 “非遗”焕发生机

  “非遗”的普遍传承体现在哪儿?临平作出了回答——

  无论是滚灯操成为学生的课间操、市民的广场舞,抑或是杭摊、米塑进入校园,为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还是喷香四溢的糕饼、崇贤蹄髈、王元兴餐点……走进临平,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灿烂的非物质文化正在时光里获得新的生命力,愈发欣欣向荣,也就可以真切感受到非遗的传播普及与坚守传承。

  一块布、若干皮影人物形象、匠人浑厚的腔调,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光影的完美契合,演绎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金斧头》等经典故事。“皮影戏讲述了许多精彩的故事,让我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非常喜欢。”在塘栖三小多媒体教室,学生孙逸清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精彩的皮影戏,也因而对其产生了无尽的兴趣。

  以此为例,“非遗进校园”在临平不少学校开展着。“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中,知晓、了解只是其一,我们更希望通过创新传承让非遗项目从‘高阁’走向‘大众’。”临平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非遗”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宣传推广、互动体验、展示展演。为了让非遗“活”起来,2022年临平区的“非遗”载体持续扩容,“临平非遗季”“非遗迎亚运”“非遗陪你过大年”“非遗四在”“二十四节气·这日书”等创新活动品牌,为共同富裕美好图景增添了一抹靓丽底色。

  社会在发展,非遗也要融入现代生活。在城市文化新空间“非遗未来空间”里,以“店×展×分享”为主题,遴选了滚灯、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木船制作技艺、蚕桑习俗、元帅庙会等非遗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联动,形成集展览、文创衍生、个性定制、互动分享于一体的非遗空间。“比如会瘦的藕遇拿铁、青梅气泡美式,这些产品将三家村的藕粉、同福永的酒和咖啡有机融合,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由此关注临平的非遗项目。”在这个浓缩着临平文化底蕴的空间里,来自临平区青衿守艺联盟的成员们,致力于将非遗项目与青年潮流相融合,实现商业运作和非遗创新开发共赢。

  “非遗未来空间”运作至今,每月都有传承人在空间内开展分享和体验活动,通过交流,激发传承人保护意识、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已有文化遗产热心人士、专业设计师15人,参与后期创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目前,入驻该概念店展的非遗产品和衍生品达50余种,开展活动20余场次,共计实现引流15万余人次,销售产品千余件,带动周边商铺实现销售额近30万元。

  守正创新 “非遗”更显时代价值

  独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如何将规模较小、分布较散的非遗项目聚合起来、集中发力,从而形成规模性的经济效应?百位手艺人组成“塘栖百匠工坊”,通过发扬传承老底子糕点制作“土手艺”,共同打造一出“守艺人的共富故事”,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2021年年初,“百匠工坊”掌门人沈建标计划并开始征召百位手艺人,“挖”出塘栖人家的美味,让老行当焕发出新活力。“春天,推出菜花饼;立夏,组织手艺人开展制作‘立夏狗’擂台赛;中秋,开展斗蟋蟀大赛,用土灶烤月饼……民俗活动一个接一个,月月都有。”沈建标说,一年时间里,“百匠工坊”的老行当吸引了3000余人次前来参观体验。

  现已有30多位手艺人入伙“百匠工坊”。手艺人个个身怀绝技,充分发挥各自技艺,已生产麻酥糖、大麻饼、椒桃片等50多个单品的非遗茶食30万余包,以及“传粽接蛋”“孝心包”等礼包5万多份。“今年端午节期间,我们把手艺人加工的粽子和咸鸭蛋搭配成礼包销售,收入达150万余元,这些就是他们创造的财富。”沈建标告诉记者,在“百匠工坊”的助力下,不仅能实现乡村振兴、共同致富,更能将“老底子”的风俗和情怀传承下去。

  此外,临平区持续推进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基于非遗资源实际和大运河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发展,2020年起,临平区联合拱墅区、余杭区申报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编制完成《大运河(临平段)文化传承保护生态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设立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资金,于2022年11月进入创建成功公示名单。

  未来,临平区将坚持不懈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探索新路径,挖掘发展新动能,以多渠道多行业的发展动力实现非遗体验多元化、非遗传承年轻化、非遗创新生活化、非遗传播数智化,为非遗发展带来新方向和新思路。(潘锦 王雨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0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