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非遗

多彩非遗 薪火相传,江苏省“非遗进校园”获佳绩

  近期,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举办的2021年“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征集展示活动入选案例名单正式发布,活动共征集到 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的有效案例近 800 个,经过集中评议遴选出10个优秀实践案例、10个创新实践案例和10位优秀传承人。

  江苏省在此次评选中取得佳绩,常州市“常州吟诵”校园传承体系建设实践案例入选优秀实践案例,江阴市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创新实践案例,(中国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倪沈键入选优秀传承人。

  “常州吟诵”朗朗读书声 穿越千年焕发新生

  吟诵是中国式的读书法,是学习、欣赏乃至创作古典诗文的一种有效手段,“常州吟诵”根植于常州历史文化,用常州方言进行吟诵,2008年,常州吟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由于时代变迁,古典诗词吟诵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为了抢救和保护“常州吟诵”,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秦德祥先生于2010年10月组建“常州吟诵”研习班,后成立“常州吟诵”传习所。

  之后数年间,传习所成员深入开展“常州吟诵”进校园工作,大中小幼四级传习基地学校建设逐渐形成规模,“常州吟诵”从小众“绝学”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至今已经在市内7所幼儿园、10所小学、8所中学和6所高校开展过传承推广活动,参与师生近万人次,“常州吟诵”朗朗读书声,穿越千年焕发新生。

  江阴市“非遗进校园”带给师生吴韵文化新体验

  江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从2013年开始,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劳动研训员王少洁老师本着“让学生了解非遗项目的知识,经历传统工艺的项目制作与探究的实践体验,领略非遗文化意蕴和技术特征,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鼓励学校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文化中来,引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并从建构平台、常态实施、创建特色、以评促学等方面创立了江阴“非遗进校园”的特色。

  为了激发学校对非遗项目的热情,江阴市从2018年开始举办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全市50多所中小学校的非遗作品参加了展示评比。活动中展示的作品有色香味俱全的马蹄酥、工艺精湛的衍纸作品、栩栩如生的兔子灯、造型多样的黏土作品等。作品各有特色,各具风采,深深地吸引了前来参观的师生们。非遗进校园,为师生们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让大家与非遗近距离接触,感受非遗的神奇魅力。

  张方林:守四代工匠精神传百年剪纸技艺

  南京剪纸线条流畅,剪口圆润、饱满,圆嘟嘟、胖乎乎的造型深得群众喜爱,在中国众多剪纸流派中独树一帜。2008年,南京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从事剪纸事业已有六十年。从1998年起,他在南京民俗博物馆开办剪纸传习所,每年在馆里开展“500娃娃学非遗”活动,十多年来,参观学习剪纸基础技艺超数万人次。

  2014年春,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邀请,张方林带领“张方林剪纸大师工作室”成员进校指导在校大学生学习剪纸技艺,受到学生热烈欢迎,至今共有3000多名学生选修了剪纸课。学生们还先后参加了“雨花英烈主题剪纸艺术作品展”“为战斗在航空工业一线的生产工人慰问演出”等30余场活动,扩大了南京剪纸技艺推广范围。

  张方林不仅延续了家族剪纸四代百年的剪纸技艺,还将“南京剪纸”深度嵌入大中小学的教学课堂,在广大青年学生之中,播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种子。

  倪沈键:心手相承守护好非遗技艺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倪沈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年轻传承者,对传承工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长期致力于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的抢救、保护、研究、创新和传承工作,在院校开设蓝印花布研修班、选修课及艺术讲座、体验活动,先后传播传授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近万人次,使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倪沈键还撰写出版了《南通蓝印花布》等高校教材,通过临摹纹样、设计创意花型,亲身刻花版、刮浆、染色,加深对蓝印花布图案、工艺的体悟和文化认知,在实践中传承和保护非遗。他的课程深受大学生喜爱,尤其是纺织服装学院、艺术学院学生,能很好地将蓝印花布工艺应用到自身专业和设计之中,真正让蓝印花布“用”字当先,活态传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39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