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非遗

治淮关键 世界遗产 民族瑰宝——关于洪泽湖的几点认识

  内容摘要

  洪泽湖是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是特大型水库,历史上是黄河、淮河的洪水走廊。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泽湖地区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进一步认识洪泽湖的历史演变及其重要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湖因运河而生,运河以湖而畅;淮水入湖而安,百姓因湖而宁;五谷凭湖而丰;江淮赖湖而康。此文从治淮之关键、理政之要津、水利之经典、运河之保障、天下之粮仓、文化之宝库、旅游之佳境等多方面进行阐述,继而归纳总结:洪泽湖乃治淮之关键,世界之遗产,民族之瑰宝,发展之动力。

  关键词:

  关键 遗产 瑰宝 动力 佳境

图片1.jpg

洪泽湖大堤  陈凯 摄

  洪泽湖是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是特大型水库,历史上这里黄河、淮河的洪水走廊。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泽湖地区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进一步认识洪泽湖的历史演变及其重要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研究有如下几点粗浅认识:

  治淮之关键。

  1950夏天,淮河流域发大水,皖北受灾严重,毛泽东主席十分关注,1950年7月20日至9月21日连续作了四次重要批示信给周恩来总理,要求抓紧治淮,并于1951年5月初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淮河流域迅速掀起了治淮高潮。

图片2.jpg

位于周桥大塘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碑刻  陈凯 摄

  周恩来日理万机,将治淮列为要务,统筹安排。洪泽湖地区的治淮工程,毛主席、周总理亲自过问。据《淮河 人文志》349页第四节《毛泽东治淮事略》记载:“1952年,洪泽湖最大的洪水控制工程三河闸动工兴建时,他(毛泽东主席)让周总理专门找江苏的同志详细了解建闸情况,询问技术上有没有把握。在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广大建闸职工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只用10个月时间,就胜利建成了这座700多米长的大闸,使奔放不羁的淮河洪水从此得到了控制。”新中国治淮,从已解密的文件来看,中央看其与抗美援朝一样重要(央视四套,《国家记忆》栏目关于新中国治淮专题片解说词)。1950年8月25日至9月11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北京召开了首次治淮会议,商讨治淮大计。当年10月,在政务院召开的治淮工作会议上,周恩来说,战争尚未结束,国家正在草创,治水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从新民主主义开步走,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打下万年根基,根治淮河水患其功不在禹下,如何根治淮河水患,研究近千年治淮历史,我的体会是,应坚持“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当月14日,周总理亲自签署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下文称《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决定》在原淮河水利工程局基础上成立治淮委员会,下设河南、皖北、苏北三个治淮指挥部。《决定》指出“下游应即进行开辟入海水道,加强运河堤防,及建筑三河活动坝(三河闸,笔者注)等工程,入海水道工程浩大,1951年先完成第一期工程,1952年汛期放水。在入海水道辟成放水前,仍暂以入江水道为泄水尾闾,洪泽湖入江最高泄量暂八千五百每秒公方为度。万一江海并涨,水位过高,仍开归海坝,以保运河安全。运河入江水道及里下河入海港道部分疏浚工程,亦应配合举办。”由于财力紧张等因素,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延后开辟。治淮决定颁布后,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千里淮河上集结了220万军民,开始了治理淮河的伟大壮举。

图片3.jpg

苏北灌溉总渠  陈凯 摄

  苏北指挥部指挥建设的重点工程都在洪泽湖区。苏北灌溉总渠起点在洪泽湖东北端的高良涧。周总理审批苏北灌溉总渠设计方案时,有人提出花钱太多,想阻止这项工程的兴建。周总理说,“苏北人民在战争时期,响应党的号召,上去那么多人,流了那么多血,出了那么多烈士,我们应该支持他们。”在周总理的支持下,1951年冬,72万治淮大军,投入了战斗,奋战180天,高速度建成了苏北灌溉总渠,使淮河有了入海新通道。以后又在周总理决策下,以洪泽湖东南蒋坝镇为起点,整修了入江水道,以洪泽湖东北二河为起点开挖了淮沭新河。后来,中央又决策在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开挖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目前入海道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建成之后,一二期行洪流量达到每秒7000立方流量,使淮河、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到抗御三百年一遇之特大洪水。

  理政之要津。

  从历史到今天,这个地方不同凡响。

  大禹治水,在洪泽湖畔纪念他无私奉献、勤政为民的文化遗迹比比皆是。大禹定天下为九州,扬州、徐州分别在洪泽湖的上下游;理江、淮、河、济四渎,今日洪泽湖是历史上淮渎入海之锁钥。隋炀帝开运河,游幸江都,经洪泽湖地区,将破釜涧改名为洪泽;唐朝长庆年间,穆宗从淮河东岸开挖草泽河、巡河(今名浔河)连接邗沟;宋代太宗、仁宗、神宗先后疏浚和开凿沙河、洪泽运河、龟山运河,洪泽镇乃其关键。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主导的屯田,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都来到洪泽湖,高家堰被视为黄淮运湖治理的关键。有水利专家指出,兴利除害数千年,一堤相连是关键。康乾六下江南,均到洪泽湖考察,留下许多诗篇,这些诗篇都是清朝政府黄淮运湖综合治理的重要见证。其第五次南巡《杨庄新开中河得顺风观民居漫咏》二首摘录如下:“(一)瞬息风帆百余里,往来数次过淮徐。光阴犹似当年景,自觉频催黑鬓疏。(二)春雨初开弄柳丝,渔舟唱晚寸心移。庙堂时注淮黄事,今日安澜天下知。”乾隆第一次南巡到洪泽湖,有诗云:“皇考重河防,神谟定庙堂。帑金颁太府,高堰卫维扬。济运南输北,安流清会黄。申咨惟善守,千载固苞桑。”短短一首诗,区区40字,内涵极为丰富,清朝政府高度重视,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的地位,如何对待洪泽湖大堤,均包容其中。康乾六下江南是水利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洪泽湖在其中一直都拥有独特地位,令人感慨不已,时至今日,对于认识洪泽湖仍有借鉴意义。

图片4.jpg

三河闸下游的万亩良田  陈凯 摄

  近代孙中山规划建国,也与洪泽湖密切相关。伟大的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之后,很快就考虑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大计。孙中山在民国十年(1921年)出版的《建国方略》中指出:“淮河出河南省西北隅,东南流,又折而东流,至安徽、江苏两省之北部。其通海之口近年已经淤塞,故其水郁积于洪泽湖,全恃蒸发以为消水之路,于是一入大雨期,洪水泛滥于沿湖广大区域,人民受其荼毒以百万计。所以修浚淮河,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孙中山综合各方面专家意见,赞同淮河进入洪泽湖的洪水宜分南北两路入江入海。所谓南路即从蒋坝分泄通过宝应湖、高邮湖以达长江;所谓北路,即疏浚张福河或在其附近新辟入海通道。鉴于孙中山高度重视修浚淮河,民国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可圈可点之事。如编制《导淮工程计划》计划,推动导淮;疏浚张福河疏和淮水故道;建设淮阴、邵伯、刘老涧3座年通过量为300万吨的近代化小型船闸;创办刊物,创办《导淮委员会半年刊》等,在舆论引导,推动社会各界重视淮河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5.jpg

  2009年4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洪泽湖大堤上,了解洪泽湖的历史演变。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善治水”。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即全面治淮,洪泽湖被列为重点。此后中央领导也多次莅临视察调研。他们是刘少奇、胡耀邦、乔石、李岚清、温家宝、习近平、赵乐际,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担任江苏省委书记不到一个月,就到洪泽湖调研。1958年9月19日至2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视察了沛县敬安公社井灌区和新沂县新安、红旗公社小型水利,以及二河闸、高良涧进水闸(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等,并听取了淮阴专区水利规划的汇报。高良涧进水闸(苏北灌溉总渠起点)、二河闸(分淮入沂的国家重点治淮工程)、三河闸,这些都是治淮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它们构成了洪泽湖水利枢纽,是治淮战略之关键,无可替代,在防洪、灌溉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苏北2600多万人口、十几座城市的御洪屏障,3000万亩农田灌溉水源。据史料记载,几乎在刘少奇视察洪泽湖区治淮工程的同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都到洪泽湖上游淮河流域调研。可见中央集体之重视。198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洪泽湖,作关于综合开发洪泽湖的指示。2003年7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洪泽湖大堤视察险情,看望慰问护堤群众,鼓舞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广大干群精诚团结,万众一心保大堤。2009年4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莅临洪泽湖大堤视察,了解洪泽湖历史演变,了解洪泽湖发挥的重要作用。202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赵乐际视察洪泽湖大堤,在周桥大塘实地调研于防汛救灾和文物保护,了解反腐败教育情况。

图片6.jpg

洪泽湖下游万亩良田  陈凯 摄

  世界水利之经典。

  “世界水利看华夏,华夏水利数江苏,江苏水利誉淮安,淮安水利赞洪泽”。(摘自中国水利报2016年11月20日《洪泽湖颂》)从古至今这里都是水利上引人注目的地方,以堤坝技术为例,洪泽湖大堤上“仁、义、礼、智、信”五坝为代表,是大运河水利技术的杰出代表。洪泽湖大堤的堤坝不仅在古代是先进的,直到今天在世界平原地区它也是先进的。洪泽湖区堤坝历史悠久,据有关部门考证,洪泽湖大堤从明代开始至清代,有明确修建年份的减水闻坝坝址至少有26个。另外,还有徐坝(清朝修建,《淮系年表》文献中提到,但是无具体修建年份)和萧家闸(在今天周桥大塘附近,周桥大塘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组织专家组验收的现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洪泽湖大堤1800多年历史上至少有个28个老减水坝坝址。

  洪泽湖在淮河、黄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演变下形成的一个大湖泊,而这个湖泊在中国几个大的湖泊中是唯一的一个自然和人工互动的产物,是世上最大的人工湖,体现出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历史价值。洪泽湖大堤与万里长城相比,万里长城高7-8米,而洪泽湖大堤高8-9米,底宽50-150米,顶宽10-30米,长和宽都超过了长城,因此有“水上长城”之称。雄伟的三河闸犹如长城的关口,那蜿蜒的大堤就如长城墙身,那古水志条石和河营堡亭以及85米高的微波铁塔就如同长城的烽火台。万里长城的古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已是静态的文物;而洪泽湖大堤是作为运河文化遗存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却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维护,迄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并且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进展,洪泽湖大堤的拦洪蓄水等工程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还将继续增大。

图片7.jpg

南水北调工程洪泽站  陈凯 摄

  中国的古代水坝技术演进记载史不绝书,洪泽湖大堤作为明清两代“蓄清刷黄,治河保运”的产物,它与古代防洪、供水、船运及至军事、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

  从1580年(明万历八年)起,就开始不断加固洪泽湖大堤,增强防风抗浪能力。在明代,西面迎水坡防护面是竹笆、软草、芦席砖工。明代大堤上有天然减水坝和减水闸,著名的有武墩、高良涧、周桥闸。

  清朝西面迎水面护坡一律改为石工墙,第一层玄武岩条石,第二层是砖工,第三层是三合土,后面才是普通土。增筑直立条石墙护面,石堤采用桩基技术,条石联结,铁锭咬衔的抗浪方法,按照波浪自然流向的破浪防浪原理,筑成百余弯道蜿蜒曲折的长堤,同时在堤坝上建“仁、义、礼、智、信”5个减水坝以泄洪水,历经明清两代202年,使用千斤条石300多万块,达60万立方米以上,且规格统一,筑工精细。消浪技术。堤前设置坦坡技术消浪,与石工墙组合,保持长期稳定。以上技术,同期在浙江海塘使用,而西方国家未见使用类似技术的文献。因此洪泽湖大堤石工墙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工程技术。世界遗产组织专家考察周桥大塘段洪泽湖大堤之后,赞誉其为“东方的金字塔”。

图片8.jpg

2021年7月30日受持续暴雨冲刷周桥大塘部分石工墙倒塌  陈凯 摄

  运河之保障。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弘扬运河文化,从北京到杭州,京杭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洪泽湖大堤是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核心中的核心。淮安提出来运河百里画廊建设,这给洪泽湖区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历史上古运河——汴河在今天洪泽湖西南方向,它连通运河,连通淮河。宋朝时期洪泽湖中运河与淮河的枢纽是洪泽镇。有史料记载,当时非常繁华,“倍于淮阴”。它有洪泽闸沟通淮河与运河。明清连续实施“蓄清、刷黄、济运”方略,发展漕运,修筑加长加固洪泽湖大堤,抬高洪泽湖水位,使洪泽湖成为运河的第一水源地,保证了运河的正常运转。

  经过多年的研究,可得出这样一个看法,洪泽湖因为运河而产生,大运河因为洪泽湖枢纽建设更加畅通,即“湖因运河而生,运河依湖而畅”。洪泽湖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际,专家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做陈述报告,用了1/3的篇幅介绍洪泽湖,报告里面有十幅图片,其中有一幅图片是洪泽湖图片,大会一致通过中国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洪泽湖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贡献不菲。

  天下之粮仓。

  自古以来,这里是产粮重镇,屯田历史久远。魏齐王正始二年,“魏将邓艾创建白水塘,与破釜塘相连。塘阔30里,周120里,开8水门,立屯49所,溉田12000顷。又于塘下建石鳖城护屯”,邓艾在此屯田。元代至元二十三年,七月,“昂吉儿建议,以新附汉军15000人于淮安路云山白水塘置洪泽屯田万户府,屯田353万亩,得米数万斛,以充军饷”“大德元年冬,复立洪泽屯田,增两淮屯军为2万人”。元世祖忽必烈主导的屯田,在洪泽湖区立洪泽南屯、北屯。1989年4月下旬,《新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介绍江苏几个产粮大县,有铜山有沭阳有江都等等,也有洪泽。洪泽人均售粮342公斤,是全省人均第一,洪泽粮食产量很高。据《洪泽县志》,1950年,洪泽县粮食单产41.5公斤。2022年达到1250公斤,比1950年增加1208.5公斤。如果按3000万亩农田70%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即按2100万亩测算,净增253.78亿公斤粮食,如与都江堰1000万亩以同样亩产量相比,高出120.85亿公斤。这里面当然有先进科技、优良品种的贡献,但是,离开了水,离开了洪泽湖灌溉水,这一切均无从谈起。最近洪泽区政府和洪泽湖工程管理处组织申报洪泽湖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23年3月14号笔者和水利史专家、洪泽湖工程管理处总工程师张敏一起,陪同国家文物局、水利部的专家考察了洪泽灌溉文化遗存,国家文物局、水利部的专家对洪泽湖地区灌溉文化遗产给予充分肯定。洪泽湖在全国粮食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样的说法,“江淮熟,天下足”。宋朝的一位思想家叫李觏,是这样讲的,“天下无江淮,不可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就是讲江淮的经济物质非常丰厚。洪泽湖区是江淮的核心。历史上的白水塘、破釜塘等等,都是洪泽湖的前世。

图片9.jpg

修缮一新的周桥大塘  陈凯 摄

  文化之宝库。

  洪泽湖大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内涵极为丰富。这里是文化之宝库。老子的《道德经》传说是在这里创作的。世界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韩信是洪泽湖地区淮阴人。《运河枢纽高家堰历代诗文选编》编纂的过程中,编者统计了,唐宋八大家历史上都曾经来过洪泽地区,留下过灿烂的篇章。苏轼、苏辙弟兄两个在洪泽地区留下的诗篇,在这本书里不完全搜集,至少有50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名著,它们都和洪泽有关系。归纳为四句话:论水浒,龚开妙笔赞豪杰。说红楼,宝玉寻根在龟山。评三国,英雄辈出洪泽湖。叹西游,悟空原是故乡人。

图片10.jpg

夏宝国在大堤鉴别石刻历史  陈凯 摄

图片11.jpg

洪泽湖大堤低水位显露的石刻  陈凯 摄

  经过多年调研,我们发现洪泽湖400多处石刻文化遗产,我们在2016年出版了《洪泽湖石刻文化遗存》,这本书后来在北京召开了首发式,同时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北京专家研讨会,《人民日报》领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老院长、《中国水利报》领导等都参加研讨,人民网发了三千字的一篇通稿,江苏《工人报》2016年12月25日二版头条报道了这件事情,题目是“洪泽湖——世界水利史的奇迹”。洪泽湖大堤减水坝又称滚水坝、或“仁、义、礼、智、信”五坝。单就五坝而言,地理位置介于历史上山阳县和盱眙之间,又称山盱五坝。运河堤也有五坝。“仁、义、礼、智、信”五坝,曰下五坝。因此五坝也可以说是运河大堤和洪泽湖大堤堤坝的统称。仁、义、礼、智、信在传统文化里被称“五常”,它是指导人们举止行为的常理,不可以违背和搞乱。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对人宽厚爱心,是仁;为人正派,爱憎分明,是义;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是礼;处事果断周密,是智;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是信。按照这”五常“去做,就可以成为正人君子;反之,则可能成为遭人唾骂的坏人。由此看来,“五常”虽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但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仁、义、礼、智、信”五坝主要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修筑,后来乾隆用“仁、义、礼、智、信”命名五坝,体现了他治国理政理论思想,注重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洪泽湖大堤上的减水坝在明清两个朝代得到大规模的修造,它是展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高超技艺的杰出代表。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近年来,国家提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洪泽湖处于这三大战略叠加区。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其综合优势是巨大的发展动力。

图片12.jpg

洪泽湖大堤东岸的鹭鸟纷飞  陈凯 摄

  旅游之佳境

  洪泽湖旅游资源丰富,堪称旅游佳境。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洪泽湖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洪泽湖水质达到三类,局部地区水面甚至达到二类饮用水标准;这儿成了鸟类生活的天堂,水产资源更加丰富;2011年,江苏省第一个非遗保护实验区落户洪泽;距洪泽湖不到50公里的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市跨入了世界美食之都行列,洪泽湖大闸蟹、鱼圆、大米、活鱼锅贴等美食享誉遐迩;洪泽湖大堤郁郁葱葱,一年四季鲜花怒放,绿树成荫;湖区的交通便捷,据南京禄口机场、淮安涟水机场路程在1小时至2小时左右;穿境而过的宁淮城际高铁正在建设,很快就要通车;洪泽湖大堤众多的文化遗存,丰厚的文化和老子山、蒋坝镇的天然温泉令人神往。2021年中国教育学会留学生分会领导率领韩国、沙特等17个国家留学生到洪泽湖大堤旅游考察,赞不绝口。2019年,洪泽湖大堤入选江苏最美地标。云南省水利厅水利文化研究会负责人2023年国庆前来此考察,连声惊呼“洪泽湖太美了”。这里是生态福地,精致湖城,是国内外游客的重要目的地。

  结论

  总而言之。洪泽湖是国家治淮之关键,世界之遗产,民族之瑰宝,同时它也是发展之动力,旅游之佳境。

 

  2023年10月28日于洪泽湖畔

 

  注: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视察淠史杭灌区,与农民亲切交谈。《淮河志  治理开发管理志》照片部分第一页

  1958年4月,朱德副委员长视察佛子岭水库,安徽省长黄岩陪同,接见了佛子岭水电站全体员工。《淮河志》《大事记》171页

  1958年9月19日至2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视察了沛县敬安公社井灌区、新沂县新安、红旗公社小型水利,二河闸、高良涧进水闸(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等,并听取了淮阴专区水利规划的汇报。《淮河志》《大事记》175页

  《淮河志》《治理开发管理志》42页,“洪泽湖承纳上、中游洪水,汇水面积15.8万平方公里,经其调蓄后转泄下游有关河道入江入海。湖东的大堤和泄洪建筑物组成洪泽湖控制工程。它既是下游地区3000万亩耕地,2000万人口的防洪屏障,也是灌溉、工业、城市、航运用水的水源,在历次防汛、抗旱中都起着重大的调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

  1.《洪泽湖志》

  2.《淮河志》《人文志》

  3.《淮河志》《大事记》

  4.《淮河志》《管理与开发志》

  5.《洪泽县文化志》

  6.《运河枢纽高家堰历代诗文选编》

  7.《洪泽县志》

  8.《运河帆影——江苏运河史话》

  【该文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2023年11月30日浙江丽水学术研讨会分组交流论文,作者夏宝国为江苏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

  作者简介:

  夏宝国,男,1960年1月出生,1984年3月入党。淮安市洪泽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1981年9月至1984年6月,在淮阴师专中文科汉语言专业,投身周本淳、萧兵、颜景常、于北山、程中原、朱长芝、钱煦等门下读书,1998年9月至2000年6月在南京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被南大行政学院表彰为优秀学员。

  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及洪泽湖文化研究工作,曾在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日报、香港商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100多万字,获奖100多篇次。已发表作品和出版洪泽湖、运河历史文化研究成果600多万字。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洪泽湖书画院院长、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洪泽湖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16年家庭荣获全国书香之家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2019年底应邀担任《江苏运河史话》项目专家。2020年2月应聘担任江苏省洪泽中等专业学校、淮安市洪泽开放大学、淮安市洪泽区技工学校兼职教授。

  书法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书展中展出和获奖。擅长赋文创作,已创作赋文66篇,代表作有《淮河赋》、《彭雪枫将军赋》、《洪泽湖颂》,分别在中国水利报和扬子晚报发表。

  2014年以来,在淮安市和洪泽区机关、学校、社区做报告近百场,宣讲党的历史,宣讲洪泽湖文化、宣传传统家风家训,宣讲改革开放成就。曾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全省理论宣传先进个人。2022年12月初,参加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2022学术年会暨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发言,获得好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16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