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多年的昆曲音乐家,从一本清代的古琴谱集子中发掘、恢复出失传已久的《板桥道情》套曲(十首);一群六七十岁的退休文艺爱好者,组建了一个民间艺术团,将《板桥道情》唱到了2024第六届中国非遗春晚,成为江苏唯一入选该晚会的节目。
《板桥道情》套曲的恢复到底有何意义,这个节目有何特色,节目排演背后又有哪些酸甜苦辣,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2024第六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于21日在北京完成录制,兴化市板桥艺术团表演的非遗曲牌《板桥道情》作为我省唯一入选节目参与了晚会演出。一群老人家连唱带演,将郑板桥笔下的老渔翁、老樵夫、老道人等人物鲜活演绎,再现了280年前兴化地区的人文风貌,也唱出了古风古韵。
道情,是中国传统曲艺中的一个曲种。原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一般用民间故事做题材。由于常用渔鼓和简板作伴奏,所以也叫“渔鼓道情”。但鲜为人知的是,“扬州八怪”之首、人称“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也曾创作了经典的道情曲目。他将坎坷的生活经历,升华提炼为艺术作品,历经十多年,写下了十首道情,分别描绘了清代社会底层的渔翁、樵夫、农夫、道人、僧人、书生、乞儿、隐士等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自己历尽曲折后向往自由自在平静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十首道情,尤以第一首《老渔翁》最负盛名,扬剧名家李政成就多次在各类晚会上演出过此曲,青年歌唱家雷佳还将《老渔翁》作为其在国家大剧院的个人独唱音乐会上的首支曲目进行演唱。然而除此之外,其余九曲皆已失传。去年,退休多年的国家一级作曲、昆曲音乐家许晓明在清代古琴家张椿的《张鞠田琴谱》中发现了失传多年的六首板桥道情曲谱。
作为一个兴化人,许晓明对故乡的历史文化名人郑板桥十分推崇,退休后也一直致力于寻找板桥道情的另外九首。得到这一发现后,许老激动不已:“那天晚上,朋友将琴谱中的道情曲谱影印件发过来后,我兴奋得一夜没睡,立刻就拿古谱中的《老渔翁》来和现在的版本比对。对比后,我发现,《老渔翁》的古谱和新谱主旋律框架基本一致,新谱完全就是古谱的一脉相传。”许晓明由此断定,剩下的五首也是真正的板桥道情曲谱,于是他在这六首曲子的基础上,编旧如旧,恢复了另外失传的四首曲谱。
《板桥道情》套曲十首被完整恢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板桥道情》套曲十首完整演唱版的呈现,是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意义深远。“《板桥道情》套曲的恢复为何具有如此意义,我的理解,这跟郑板桥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分不开的。”许晓明说。
据许晓明研究,郑板桥当年创作《板桥道情》,绝对不是给民间艺人写的。道情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说唱艺术,到了乾隆年间达到盛行高峰。当时分为三个不同的流行层面。一是原始道家的“教义道情”;二是民间艺人卖唱为生的“俚俗道情”;三是文人雅士聚会的“雅集道情”。《板桥道情》属第三类“雅集道情”。史书记载,乾隆年间,文人雅士填词“道情”,蔚然成风。板桥在道情十首的“开场白”里,其实已经说得很明了:“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是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板桥文集记载,有一年他和杭州知府泛舟西湖,在船上唱和道情十首。
凡读过《板桥道情》套曲十首的读者不难发现,作品犹如其人,清高孤傲、厌世恶俗、淡泊名利、看破红尘。文字典雅却锋芒毕露,貌似诙谐却字字千钧。近代的邓拓先生在他的《燕山夜话》里称赞郑板桥的“十首道情天地情”。鲁迅在1912年10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至琉璃厂购《郑板桥道情墨迹》一册,三角。”从此爱不释手。
《板桥道情》套曲十首的整理恢复无疑对兴化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主办的2024第六届中国非遗春晚组委会联系上许晓明,邀请《板桥道情》节目参与春晚录制。于是,兴化当地的一群离退休的文化工作者随之行动起来,板桥艺术团应运而生。
艺术团团长、兴化市文化馆退休副馆长万小剑女士表示,许老多年来在浩瀚的古籍中潜心发掘,终于整理恢复出《板桥道情》套曲十首,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许老的精神感动着她,也激励着她。为了将《板桥道情》套曲十首完整呈现于世人面前,万小剑召集了十几位离退休文艺爱好者,成立板桥艺术团,着手学唱。
巧的是,艺术团成立不久就接到了中国非遗春晚组委会的邀请函。但这对刚成立不久的艺术团来说,时间紧,任务重,各项准备工作千头万绪,首当其冲的就是,剧目中十五个演员的服装、服饰、道具,需要立马订制、购买,大笔费用从何而来?
许晓明告诉记者:“板桥艺术团创办之初,是演唱全套《板桥道情》,没有考虑到剧情演出,而非遗春晚组委会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求好听,还要求好看。根据上非遗春晚舞台设计的脚本,所有登台者必须根据道情中的人物,高标准着装。作为一个纯社会性的非盈利社团,国家是没有任何拨款的。怎么办?团长万小剑毫不犹豫地决定,自己个人承担。从服装道具的设计、制作、订购,两周之内,全部高质量地完成。”
“这是一次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万小剑说,“《板桥道情》套曲十首完整发布起码需要40多分钟,但是非遗春晚的一个节目时长最多就控制在5分钟左右,如何在短短5分钟内展现《板桥道情》套曲精华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此,万小剑和许晓明以及导演煞费苦心,反复修改、探讨,最终确定以最著名的《老渔翁》为基调,结合另几首曲子,重新编排出一个5分钟左右的主曲,以音乐情景剧的形式将《板桥道情》表现出来,老樵夫、老道人、小乞儿以及文人雅士在青山绿水间自遣自歌的景象,配合主曲同步呈现。
艺术团岁数最大的王继才老先生已经年近八十,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就向团长表态:我的人生仅此一次有机会登上北京舞台,我能行!《板桥道情》中“老樵夫”的角色顺理成章地就是他了。他的重要道具是背在身上的一捆柴火,这可买不到啊!哪知道第二天,他就把一捆树枝带来了,问导演:可以吗?就这一大捆树枝,硬是凭他自己一路带到了北京。
而负责演唱“老樵夫”一曲的退休声乐教授陈建华,则是拖着每月都要化疗一次的病体,坚持参加排练和录音。去北京的前一天,节目中有一段郑板桥的开场白,需要重新录制,刚刚结束一个月放疗的他,二话不说,连续录制了十几个小样。
演出的开始音乐,是古琴独奏,舞台脚本也要求,必须是演员在舞台上真的弹奏。艺术团找遍了兴化城,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人选。扬州的古琴家、广陵琴派的传承人田泉先生不计报酬,主动应允。他说了一句大实话,郑板桥也是我们扬州的骄傲,为了宣传他的道情,不谈钱。
有一天艺术团把兴化淮剧团的老艺术家们请来,为非遗春晚节目的舞台表演出谋划策,谈了一半,瞿九干老师突然说,“别研究了,我们也上,参加演出,只为了拿出家乡的好节目。”万小剑说,我们没有酬劳啊!淮剧团老团长刘泽旺说,“谈钱,小气。”淮剧团演员陈波扮演郑板桥,大冬天的,需要剃个光头。问他“冷吗?”他哈哈一笑:“心里热!”
《板桥道情》套曲的第十首是“拨琵琶”,唱词开始就是“拨琵琶,续续弹……”,歌女边弹边唱。问题又来了,需要一个既要唱得好,又要琵琶弹得好的女演员,新成立的艺术团当然没有啊!怎么办?许晓明老师想到了扬州老朋友的女儿,绝对是最佳人选。她就是扬州市曲艺家协会的主席、非遗传承人包伟。一沟通,包伟表示,“为了宣传《板桥道情》,我全力支持,千万别提报酬。”北京21日正式演出,她恰巧接到20日晚上在扬州的重要接待演出任务,于是第二天凌晨,她天不亮就背起琵琶,赶早上六点多钟的高铁,中午到了北京,立马到剧场,大家见到她时,看她已在火车上化好妆了,只为不耽误下午彩排和晚上的正式演出。
“此次参加非遗春晚,对板桥艺术团来说,既是荣誉,更是鞭策。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的领导要求我们,按照此次春晚的标准,抓紧把全套《板桥道情》完整演绎,为来春的《板桥道情套曲十首》完整演唱版本发布会做好准备。”万小剑团长表示,他们还计划和有影响力的媒体与有意向的企业合作,举办全国性的“板桥道情演唱网络大赛”;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普及、教唱《板桥道情》;把《板桥道情》里的合适曲牌改编成广场舞音乐,唱响大街小巷;和兴化各个旅游景点合作,把《板桥道情套曲十首》,作为景区背景音乐,让外地游客欣赏到兴化的优秀非遗文化《板桥道情》……总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任重道远,永远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