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要闻

绿水青山写答卷——连云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述

“青山远黛,近水含烟。”这是雨中港城动人的万千风情;

“白浪翻卷,飞鸟掠空”,这是蓝色港城灵动的生态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推进城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奋力答好新时代赶考路上的“生态答卷”。

改革发力 “幸福不动产”越积越厚

青山常在、空气常新、绿水长流、土壤常绿……近年来,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越积越厚。

人们还记得,早些年,因为小化工偷排污水,港城近海海域曾一度被污染。四腮鲈鱼曾一度绝迹,伪虎鲸难觅踪迹。

“‘何日再见渔船满仓’曾经是大家心心念念的事情。”灌云燕尾港渔民老汪感叹,如今,渔船不仅鱼满舱,四腮鲈鱼、伪虎鲸更是顺流而下,再现燕尾港。

燕尾港近海海域水质的变化是我市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近海水域环境改善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构筑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

——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石梁河水库建成部级幸福河湖;

——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赣榆区秦山岛、连云区连岛—港口段获评省级美丽海湾,连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月牙岛模式”成为省级示范。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徐圩新区“无废石化”发展模式入选省级“无废城市”探索创新任务。

——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劳务代偿方式创新,在全省率先建立集体磋商模式,相关案例获评省第三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

……

一项项改革举措对症下药、系统施治。

如今,蔷薇河水环境不断改善,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做法全省推广,水环境正在逐步恢复生机活力。

在港城,一幅“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建章立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月,赤腹鹰翱翔在前三岛的天空。蓝色的大海、飞翔的雄鹰、波涛翻卷的白浪让自然之美在这一刻有了具体的模样。

赤腹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每年的5月至8月在港城前三岛附近活动。在前三岛活动的人们都有一个约定,远离赤腹鹰等夏候鸟,让他们安心在这里生活。

连云港有鸟类200多种,全年累计记录的个体数量更是高达30万只,云台山、湿地、水库成为这些鸟儿在连云港生存的幸福家园。

为了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瞬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切实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让良好生态成为连云港的城市名片。

——构建了“高标准+创新型”体制机制。市级层面,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在年度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占比超过20%;

——在全国率先完成战略环评和“三线一单”试点,“河长+流域长”制管理模式获得国家河长办推广,“湾长制”经验在全省推行;

——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行生态副县(镇)长制度,现已完成首批7名生态副县(镇)长挂职工作,开创了人才培养新途径,形成环境治理新经验……

我市坚持守护绿水青山,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我市全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893平方千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组织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市级论证。全市湿地保有量309万亩。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公示工作,实现在采露天矿山创建绿色矿山“全覆盖”。全市物种达到3673种,位于全省第一梯队。其中,珍稀濒危物种占全省81%。

正如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所说,一系列制度举措有力护航,我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显著提升,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让更多的小生灵在这里繁衍生息,让港城生机勃勃。

产业转型 绿色成为新底色

夏日,赣榆夹谷山的蓝莓飘香,“水果篮”中的黑林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采摘人群。

昔日,地处小塔山水库上游的黑林曾经守着青山受着穷。随着瓜果经济的繁荣,这里的群众靠着“幸福果”过上了好生活。

绿色GDP不仅本身有价值,而且可以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新增长点。靠着蓝莓等瓜果经济,黑林的青山绿水变为群众的“金山银山”。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不仅在港城人思想上“生根发芽”,还在行动上“枝繁叶茂”,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底线。

——完善“1+1+N”双碳政策体系,制定我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工业、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方案,节能降碳有序推进。

——斯尔邦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项目建成投产,6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

——徐圩新区获批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园区试点示范、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

——赣榆区率先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东海县、连云区、海州区、灌云县、灌南县等县区均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覆盖。

我市各地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选题答成了“共赢题”。

徐圩新区在建设世界一流石化基地的同时,坚守生态底色,婉拒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千万项目,证明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市开发区留出园区黄金地带建设创智绿园,让园区居民放心“呼吸”;海州鼓励工业企业主动退城进园,为城市留下“蓝天、碧水、净土”……随着越来越多地方将生态文明改革持续推进,港城人已经自觉地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自身行动,低碳生活成为港城人生活日常。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新的征程,连云港人正持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两面开花,让绿色转型的加速度夯实产业发展本色,绘就“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的大美港城美景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2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