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要闻

苏州凝心聚力奋进春天里

  原标题:做强工业支撑 稳住外资外贸 放大创新优势

  苏州凝心聚力奋进春天里

  随着为期5天的苏州市两会落下帷幕,承载着经济发展重任和百姓美好期盼的苏州,信心满满、豪情满怀,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两会是观察城市、读懂城市的重要窗口。作为经济强市,苏州过去一年的经济指标怎么样,新的一年的发展道路又该怎么走,既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苏州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万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6%左右,增速居全国GDP万亿级城市前列;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9.1亿元,同口径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69万亿元,增加值增长9%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6.9%左右。

  除了经济数据,“产业”“开放”“创新”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汇,更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重点话题。大家为之振奋的同时,也纷纷结合工作实际和调研学习,为苏州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助力这座城市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我们深入讨论现场、对话代表委员,试图解码苏州在新的一年继续“挑大梁”,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走在前列的信心与底气。

  “新型工业化,不能一哄而上”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0亿元左右,其中工业投资突破2000亿元、增长10%以上;实现亿元以上签约、开工项目每月保持“双过百”,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2000个、总投资超8500亿元;58个省重大、545个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翻看政府工作报告,苏州交出的这份工业发展“答卷”,格外厚重提气。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过去一年,这座工业重镇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和“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加快构建“1030”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

  1月3日,苏州围绕这一关键任务,提出新目标:力争2025年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8万亿元,工业投资和各类创新性指标均保持10%左右增长;到2026年,打造四大万亿级产业,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元,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新目标呼唤新作为。两会期间,新型工业化成为当之无愧的高频词,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

  “企业现在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日后必然会落后甚至是被淘汰。”政协委员、江苏英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键认为,新型工业化就像是一面大旗,给企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循着这一方向,企业不能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理应明确自身的定位、结合发展实际,在逐步改造升级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能耗的同时,做到产品质量的提高、品类的增加,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重大项目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聚焦三级重大项目审批建设,张家港成立专门的代办服务团队,为项目配上“管家”,帮助企业梳理报建材料,预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堵点难点。

  人大代表、张家港市数据局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包烨说,不仅如此,在项目拿地“等待期”,各审批部门还会对审核时间较长的项目设计方案、施工图、工程量清单予以预审,加快项目落地建设。

  新型工业化,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作为一家软件开发企业,江苏亿友慧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传统企业智改数转网联。

  “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改造升级服务方案和供应商,帮助减少其转型的投入、降低改造的风险,赋能企业走稳新型工业化道路。”政协委员、亿友慧云董事长沈利东说,企业正联合多家链主企业,汇总处理设备生产信息和产品数据,在产业链中搭建信息流通平台,实现产品生产交易的安全高效,助力行业推进新型工业化。

  政策、基金给予企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更大的信心和底气。今年,苏州还将设立1100亿元新型工业化系列基金,新增制造业授信额度5700亿元,新供产业用地2万亩以上,做到重大产业项目资金充足、土地保障。

  与此同时,苏州将建强投促中心和专业招商团队,集中力量培育招引一批龙头型企业、标志性项目,力争每月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投用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数量实现“三个一百”。

  “探路制度型开放,要用好平台优势”

  开放,是苏州鲜明的城市标识,不仅成就了过往的辉煌,也引领着未来的发展。

  如今,苏州这片开放包容的热土上,集聚着1.8万家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64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17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累计布局了493个项目;经核定的外资研发中心271家,占全省六成以上……

  检索备受关注的政府工作报告,“开放”二字,出现了21次;对话做足准备的代表委员,“开放”二字同样是大家口中的高频词。苏州甚至专门围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安排了一场“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专题座谈会。

  座谈会上,政协委员、克诺尔商用车中国区高级经理郭华颖颇为感慨,“选择苏州是因为产业链配套的完整性,那么扎根苏州20年,则是看中苏州开放的城市气质和首屈一指的营商环境。”目前,克诺尔集团已在苏州成立5家独立法人企业,去年还入选外资企业创新专项。这也是苏州首次立项支持外资企业。

  正是这种双向奔赴,让苏州的“开放”成色越来越足。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苏州去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62万亿元,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升4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地区贸易增长12.7%,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稳步提升,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80%。

  持续深化开放合作,苏州路径明确、目标清晰——通过实施稳外贸稳外资专项行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主动拥抱全球化,着力打造双向开放的国际门户城市。

  聚焦稳住外贸,苏州将深入推进外贸企业“全球行”,一边稳固传统市场,一边拓展东盟、中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聚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将更多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推向全球。

  政协委员、民建苏州市委会秘书长吴忠庆曾在外贸战线工作多年,清楚跨境电商的行业现状和发展难题。“苏州的跨境电商起步虽然不算早,进出口额占外贸进出口额的比重不高,但苏州有很好的制造业优势和潜力。”吴忠庆认为,苏州要集聚优质服务商资源、发展新业态打造新品牌、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补上与先进城市的差距。

  瞄准吸引外资,苏州将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用好进博会、广交会、链博会等平台,开展投促对接洽谈,推动采购商、参展商变投资商,更大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培育转化一批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今年,苏州将开展“全球行”行动,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境内外重点展会,推动企业赴新兴市场参加各类展会2000家次左右。

  苏州还致力于构筑高水平开放载体,支持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打造苏州国际数据港、中新生命科学园、中新绿色数码港,计划落地实施新一批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举措,促进苏州自贸片区与全市开发区联动发展、协同创新,形成更多全国全省首创性成果。

  “企业走出去,或多或少是要付学费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提供支持,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在政协委员、苏州市人大常委会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燕燕看来,“上一轮开放主要是要素型开放,红利已经吃完了,下一轮开放则是制度型开放占主导。苏州可以利用与新加坡合作的平台优势,培养一批懂国际经贸规则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从而在下一轮制度型开放中勇当探路先锋。”

  “创新,要走好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政府工作报告给予我们不断创新突破的信心。”小组讨论期间,人大代表、张家港市华亿科教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顾云蕾的发言,引发广泛共鸣。

  华亿科教原是一家生产医学教学模型的企业。在一次考察中,企业发现不少高校医学实验室设施条件、设备亟须更新升级,从中嗅到商机,先后在瑞士、上海、张家港成立创新研究中心,开发医学实验室的空气净化系统、自动化搬运加液设备,走上了新的产业赛道。2024年,企业产值近2亿元,较前一年增长80%。

  “我们一路走来,靠的就是创新。”顾云蕾表示,企业发展是一条抛物线,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原有产业的迭代升级或是催生新的业态,才能走在行业前面。这就需要企业变革管理方式、优化人才团队,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过去一年,苏州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235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80%;新增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77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6家、增量全国第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69家,总数位居全国第四。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苏州该如何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

  人大代表,张家港塘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牛楠说,按照“拓增量、优存量、育特色”的发展思路,塘桥镇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的基础上,将通过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加速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科研机构“搭把手”。在人大代表、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院长卢明辉看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要将高校的基础研究、研发机构的应用技术开发、企业的产品制造三者结合。“科研机构的责任,就是把高校研究理论按照企业需求,形成可落地的新技术和应用场景,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于这点,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光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崔锦江有类似看法。“企业必须具备一项核心技术,这既指技术改造,获得最新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更代表在‘无人区’率先探索出的革新技术。”她说,对于很难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和高端的研发团队的中小企业而言,更要走好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也就是常说的企业“出题”、联合“答题”,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创新。

  创新需要有力的服务保障。“作为规划部门,我们在土地编制规划中,更加关注产业集聚区的区位设置、配套设施以及开发强度,尽可能给予优质产业项目的落户建设、迭代升级更加合理的城市空间和资源配置,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生态。”人大代表、张家港市编制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晴说。

  新的一年,苏州将实施百万人才新增计划,设立百亿人才基金,着力打造一支与苏州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的卓越企业家、工程师、工匠队伍;建立与市场收益直接挂钩的配套奖补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科创指数贷新模式,引导金融机构“见分即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0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