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创新发展 落子如飞——浙江温州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港五谷”乘势而上 创新之风扑面而来

  近视防控药物、护眼落地灯……走进位于温州市龙湾区的中国眼谷,各种“黑科技”产品集中亮相,创新之风扑面而来。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中国眼谷理事长瞿佳介绍,中国眼谷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眼视光产业创新综合体,建立了产学研转化体系,已将眼健康产业拓展到新药研发、手术机器人等领域。

  “我们要深耕细分赛道,持续创新、做到极致。我们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打通上下游,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瞿佳说。

  不止是中国眼谷,坐落在温州市瓯海区的中国数安港、中国基因药谷等,也同样矢志创新,推出了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其中,数安港已有100多项数据产品上架交易流通,涉及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2024年还将谋划“新能源汽车承保风险评分”等数据应用新场景。

  近年来,温州以创新发展促动能提升,引进67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建成450万平方米大孵化器集群,每年新引育各类人才超20万人;出台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设立千亿产业引导基金,建设中国数安港、中国眼谷、国际云软件谷、中国基金药谷、中国新光谷、中国智能谷“一港五谷”,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

  如今,在政策“东风”之下,温州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如火如荼。总部位于温州瑞安市的华峰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聚氨酯、聚酰胺等化工新材料,多款产品被评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创新,要耐住寂寞、看准市场、抢占赛道。”华峰集团副总经理兼文化品牌总监邹宗钧表示,从2021年开始,公司研发投入每年超20亿元,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温州高企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包素娇介绍,氢能产业是万亿级赛道,氢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公司专注研发生产非金属极框式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每年创新研发投入达500万元,目前技术已经成熟,其生产的最大非金属极框直径达2.2米。今后将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动产品更新换代。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地区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3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6万家,数量创历史新高。

  传统产业“发新芽” 新兴产业“强枝干”

  走进位于温州乐清市的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大型6轴机械臂正在有序分拣产品、自动分类处理。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初富介绍,目前,公司正在打造智能工厂,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放眼乐清,“智慧”的电气企业可谓比比皆是。

  2022年11月,乐清市电气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如今,乐清电气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低压电气产业领域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品低压电气占全国市场份额达65%以上。

  据了解,乐清市开展“千企智能化改造”行动,通过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金融助力、高效兑现等措施,撬动更多企业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同时,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智造体系,实施中小企业“轻量化数改、样本化推广”行动,支持链主企业协同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我们从生产低压电气起家,通过转型发展,成为了专业从事风速风向传感器、偏航传感器和振动载荷传感器等风电传感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乐清市贝良风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温州积极以产业转型促发展提质,一手抓传统产业“高位嫁接”,一手抓新兴产业“抢位成长”。2023年,全市电气、汽车零部件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总产值超9000亿元,数字经济、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主导产业规模以上总产值超65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

  “我们公司生产的电子开关在全国汽车市场中占有相当比例。”浙江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财务副总监黄志刚说,2023年,公司电子开关产品年产量达1亿只,年销售额超50亿元。目前,公司正在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更多智能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让传统产业“发新芽”、让新兴产业“强枝干”。对温州来说,既要关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要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大力推动鞋革、眼镜、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从“跑腿要地”到“数据得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土地资源有限,如何破解土地要素制约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解之题。

  “2023年7月,我们通过‘数据得地’机制,在温州瑞安市南滨街道拿了50亩地,用于建设新厂区,预计2025年3月投入使用。”浙江瑞安华联药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晓雷说,2023年,公司产值达3.42亿元。新厂房启用后,预计产能将大幅提升,几年就可以翻一番。

  在袁晓雷看来,“数据得地”机制使得审批流程等更加简化,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投资与规划处处长陈文平介绍,温州市工业用地面积22.7万亩,仅占全省7%,工业用地指标紧缺;全市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368家,其中没有自有用地的占到近15%,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用地难;由于供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些领域土地低效配置。

  对此,温州市创新推行“数据得地”机制,让数据说话,让关系靠边,实现企业从“跑腿要地”到“无感得地”。2023年以来,累计为95家优质企业供地2432亩。

  这是温州积极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真实写照。

  营商环境建设一直在路上。2024年2月1日,温州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通过立法,优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环境,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处处长张自强表示,2024年以来,温州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聚焦企业投资项目涉批领域,推动涉批“最多评一次”改革,向涉企评估“一件事”改革,再向涉批中介服务“一类事”改革迭代升级,努力构建全流程、全链条、全周期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增值式”涉批中介服务新模式,累计惠及全市3200余家企业。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近年来,温州营商环境水平的提升有目共睹。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温州位列全国营商环境地级市十强和最佳口碑地级市十强。

  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表示,温州将全力打造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的标杆地,奋力冲刺万亿级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双万”城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新篇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2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