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像不像不重要,但精神得在!”近日,在小说《推拿》剧本授权仪式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如是说。这也意味着,继电影、电视剧、话剧之后,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将以扬剧的崭新面貌与观众见面。
长篇小说《推拿》是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本着对盲人群体最大的尊重与理解,以“沙宗琪推拿中心”里一群盲人的生活,推开了一扇通向黑暗世界的门。“这世界有人眼盲,有人心盲,眼盲的人可以用心去感受,心盲的人有眼也是摆设。”成了触及心灵的金句。该小说在2011年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后,陆续被搬上电影、电视和话剧的舞台。
今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将打造扬剧版《推拿》列为重点项目,并请来了话剧版的导演郭小男再执导筒。签约仪式现场,毕飞宇对这部戏表达了期待。他表示,作为一名作家,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可视”。
舞台剧《繁花》、话剧《千里江山图》、话剧《白鹿原》……近年来,文学著作改编成舞台剧成为一种现象。除了《推拿》外,毕飞宇的另一部作品《青衣》也曾被改编成舞剧、京剧。谈到文学文本到舞台的转场,毕飞宇有自己鲜明的立场。
“一个小说家,无论他的作品改编成什么,都会有一个问题:跟原小说像或者不像?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尊重不尊重,我对这个问题一直都有自己的看法。”毕飞宇认为,千万不能把改编之后的作品往小说上套,好像套得上,就是像,就是尊重;套不上,就不合格。在他看来,小说的核心价值在于原创性,他更希望自己的文本能激发其他艺术家的创新灵感,从他的故事出发,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
针对外界对于改编可能背离原著的担忧,毕飞宇显得格外豁达,小说的原貌永远保存于书页之间,改编作品的好坏并不影响原著的存在:“一些细节跟小说像不像,真的不重要,但是有一条,精神得在。《推拿》是关注人的,是走进人物内心的,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我们关注它的时候,我们目光炯炯,我们双目聚焦,我们内心有人,我们爱人,我们关心人,我们帮助人,这个东西只要有,无论这个戏改成怎样,这个戏一定都是好的。”
对于二次改编《推拿》,导演郭小男坦言,戏曲比话剧难得多。但他也强调,扬剧的音乐相较于其他剧种更为雅致,扬剧的唱腔以及方言特色将为角色塑造增添浓郁的地方色彩,形成该剧独特的艺术风格。
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李鸿良表示,扬剧《推拿》虽然借助了毕飞宇文学本的“高原”,但如何在二度创作上,通过戏曲表演形式绽放出扬剧团不一样的色彩和扬剧艺术的魅力,需要靠共同的努力。他勉励大家要勤加练习,练好“四功五法”,并希望大家通过这部戏,从戏中人物和情节来教育感染自己,同时也要爱上文学、爱上读书,提高内在修养。
扬剧团团长吕佳庆代表剧组全体成员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勠力同心做好扬剧《推拿》的创排及演出工作,努力不辜负这部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