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

首页>地方频道>淮南

追光逐日,“淮”抱发展“新”希望

——我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聚企成链聚链成群

逐“绿”而行,向“新”而生。近年来,我市抢抓低碳经济发展机遇,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聚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积极推动能源转型,着力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走出一条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3年以来,我市新签约、新投产、新开工光伏储能项目28个,总投资552.01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聚集光伏储能企业共30户,其中规上企业13户。2023年淮南光储营收26.1亿元,其中光伏制造业营收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皖北六市四县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100.1亿元,同比增长39.9%,其中淮南总量第二,增速第一。

集群发展培育新动能

投资32亿元的中环年产7.5GW高效N型电池和2GW先进组件生产线、投资12亿元的国晟年产2GW大尺寸异质结组件及高分子边框等16个项目建成投产;

投资80亿元的中环年产16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和4GW先进组件、投资66亿元的益恒年产10GW异质结叠层高效电池、投资130亿元的航天锂电50GWh锂电池及材料、投资20亿元的赛纬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配套原料等15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国晟年产25GW电池切片等超200亿元5个项目在第三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上现场签约,投资55亿元的淮南高新区零碳产业园在省内率先启动建设。

我市初步形成以光伏多晶硅清洗利用、光伏玻璃镀膜设备、光伏电池和组件、光伏电站为主的先进光伏产业链和锂电池电解液、储能电池、储能电站为主的新型储能产业链,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先进光伏产业发展呈现聚企成链、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新发展激发新活力

淮南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全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强化关键技术更新迭代。中环低碳(安徽)新能源下线的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经权威第三方机构“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认证转换效率达到26.06%,开路电压高达733.3mV,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推动企业进行示范建设。中环低碳(安徽)新能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智造创新应用”项目,入选2023年国家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产品、应用和服务案例中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智能化制造方向名单。国家能源局2024年第1号文确定全国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其中“安徽省淮南市山南高新区水系统钠离子电池储能示范电站”正式纳入国家级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名单,该项目是国内首次进行兆瓦时级的水系统钠离子电池的系统构建和示范应用。

融合发展塑造新优势

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推进“光伏+”融合发展模式,聚焦光伏和生态修复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国家级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激发新能源发展潜力。加快推进淮南高新区零碳产业园示范项目建设,通过构建“净零碳”闭环管控体系和“全绿电”供应体系,降低园区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作为“以光养水、净水养绿、水光互补”水面漂浮式光伏发电的成功案例,淮南中电谢家集光伏发电项目围绕水面资源、电网构架基础、用电负荷集聚等优势,建成了年均上网电量8334万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约2.5万吨的水面光伏发电集群。

作为2023年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之一的淮能电力凤台丁集矿采煤沉陷区一期20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建设装机容量为204.048MWp,是省内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项目。项目不仅可以有效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废弃水域资源,同时还可提高发电量、保护水资源、节约煤炭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优质发展打造新高地

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采取“市直+县区(园区)”“固定人员+专职联络员”的工作模式,实行定期会商、调度推进、分级办理等工作机制,选派一名精干同志在省光储办跟班学习,建立上下协调、左右联通的工作推进组织网络。

积极搭建平台。1月26日,淮南市新能源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携手竞逐能源变革新赛道,共促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3月30日,举行淮南市新能源产业对接会,积极邀请产业链空白和薄弱环节近70位客商来淮参会,搭建平台进行产业链对接。5月28日,举办“投资安徽行”淮南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专题推介会,达成了阳光电源等一批项目、融资贷款、设备采购等合作签约,助力淮南打造成为皖北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

聚焦要素保障。坚持以要素保障为支撑,梳理企业要素缺口,聚焦企业融资、上下游、配套建设、土地等要素需求,召开专项“产销对接会”、“政银企对接会”,更大力度助推淮南光储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帮助企业达成融资意向20亿元。

追光逐日,推动能源产业“脱胎换骨”。2024年,淮南将抢抓光储产业发展机遇,发挥产业专班和产业联盟作用,出台支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推动新能源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进一步强化场景应用,打造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真正把绿电优势打造成招商优势、竞争优势。

通讯员 孟 硕 本报记者 周 玲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4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