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届上海市民绿化节拉开帷幕。绿化节期间,市花白玉兰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首届白玉兰文化节。这一刻,市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慧敏期盼、等待了6年。
申城为何需要白玉兰文化节?酝酿白玉兰文化节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王慧敏将心路历程与研究所得娓娓道来。
花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纽带
城市周刊:20世纪80年代,白玉兰力压群芳,通过市民和专家票选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市市花。从2017年开始,你带领课题组,对市花白玉兰30多年来的“履职情况”展开了调研。当时,是怎样一个契机,让你们觉得这项研究很有必要?
王慧敏:2017年,民革上海市委会将“花文化”作为本届市委推动参政议政重点领域“社会建设”一个“小而美”的抓手,倡导以花为媒,让生人变熟人、有事好商量,建设和谐社会。因为我的专业领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便牵头成立了两个小组。一个是花文化研究小组。另一个是花文化的实践推动小组。在围绕相关主题展开的调研当中,我就发现了市花的问题十分值得研究、关注。
我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国人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诗经》就记载了130多种花草植物。源远流长的植物文化,不仅涵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也为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作出了贡献,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国软实力。而在推动城市软实力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的过程中,市花不仅是植物文化在城市层面的现代文明产物,更是花木成为城市身份标识与精神象征的重要载体。就上海而言,面对全球化、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等时代特点,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市花白玉兰的能见度、认知度和认同度,激活市花承载城市精神品格的功能价值。
城市周刊:如何准确理解市花白玉兰与城市精神品格之间的关系?
王慧敏:市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之花。它代表的是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城市的美学徽章,还是城市的精神标识。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知,与上海众多的城市标志相比,市花白玉兰拥有自然性、文化性、民众性和地域性,由此可以形成“四个高度”的城市无形资产。
高辨识度的美学无形资产。每年自然盛开的白玉兰,是具有辨识度的上海景观符号,为上海创造具有生态价值和感性价值的美学无形资产。
高认同度的文化无形资产。30多年来,白玉兰象征的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成为广泛认同的观念、广为行动的准则,推动上海市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公共文化资源。
高参与度的媒介资产。“群众喜爱”使白玉兰具有大众化和高参与度的特性,有利于增强城市的集体记忆,从而对内凝聚人心、提升共识。
高美誉度的品牌无形资产。人们常常用树木或花卉称呼一个国家或城市,如“郁金香王国”荷兰、“樱花之国”日本等。对代表性花卉的重视以及行之有效的运营,有助于打造享誉全球的文化品牌。
恰如研究“花文化”,是为了推动社会建设,使花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纽带,研究市花白玉兰,我们的长远目标是以市花为载体,不断激发上海市民对城市的喜爱与认同。
以能见度与精准科普
提高白玉兰认知度和认同度
城市周刊:2018年,在你执笔的民革上海市委提案中,希望能够拓展市花白玉兰文化价值,其中的具体建议就包括举办市花文化节。举办市花文化节的提议,体现了怎样的研究成果?
王慧敏:我们的研究显示,为了拓展市花白玉兰的符号价值,需要注意以下四个“跳出”:跳出植物之花的局限,拓展文化之花的价值;跳出单一的园林绿化,营造复合型的人文景观;跳出传统花期的短暂,让市花白玉兰走进市民长久、美好的生活;跳出静态的花形,演绎动态的花意。
考虑到落地的可能性以及社会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为了让市花白玉兰进一步成为市民喜爱的大众文化“明星”,我们认为可以有几个具体的抓手。比如,加强市花文化推广的顶层设计,加强部门协同,整合文化、旅游、绿化、城建等相关资源,研究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和推动机制;面向市民大众,征集代表市花白玉兰精神的“花语”、主题歌、品牌标识等,进行发布传播;举办“上海市花白玉兰文化节”等。
城市周刊:如今,举办“上海市花白玉兰文化节”的畅想成功落地。可否介绍一下首届白玉兰文化节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
王慧敏:首届白玉兰文化节(以下简称“文化节”)作为第十届上海市民绿化节的重要板块推出。在开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了文化节四个板块的主题活动。我理解其核心宗旨是提升能见度、提高知晓度、扩大参与度、推动创新型传播。
白玉兰种植与科普推广板块强调“精准科普”。“文化节”将推进白玉兰在全市层面的认建、认养,推进白玉兰科普活动进校园,也希望能够通过更多有创新、有创意的形式,将白玉兰元素低成本地植入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其中,推进白玉兰科普活动进校园,是我个人认为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一项工作。
有一次,一位同事告诉我:“每次有外地宾客来单位访问,我总是向他们介绍院子里的两棵白玉兰,夏天开花时很香。”我听了后觉得很奇怪,因为白玉兰并不在夏天开花,实地了解后发现,那其实是一株广玉兰。而我们课题组后来开展的一系列调研显示,像这样分不清白玉兰和广玉兰的人为数不少,把白玉兰和白兰花混为一谈的也非孤例。这背后凸显的是白玉兰精准科普不足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重新审视白玉兰在城市生活中的“显示度”十分重要,但让市民有多元、丰富的渠道,精准了解白玉兰及其有关的自然、文化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在白玉兰文化宣传板块,主办单位发布了白玉兰宣传手册,制作了多个白玉兰相关视频,在多种媒介渠道进行发布。同时,以全年为时间单位,推动宣传海报在全市48个地铁站公益电子屏滚动投放。
在文化推广活动板块,白玉兰文创市集、少儿征文及书画大赛、“玉兰之城”绿色低碳骑行与徒步行等主题活动,为市民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平台。
第四个板块“白玉兰上海味道市民评选活动”是本届文化节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个人十分期待的一个板块。
通过创新型手段
打开市花文化传播新可能
城市周刊:白玉兰和“上海味道”之间可以建立起怎样一番链接?
王慧敏:这个活动的缘起,还得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文老师。刘老师和我同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去年市人大开会时,我们在一个小组参加讨论。当他得知我为加强市花白玉兰文化推广奔走多年后,不仅很感兴趣,还认为这可以和他的专业领域结合。
刘老师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专家,该领域属于上海重点鼓励发展的未来产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刘老师告诉我,通过微生物发酵的合成生物学方法,可以低成本地将白玉兰花香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培养”出来,就不需要大量采集白玉兰花进行香味提取了。近年来,各类香味的香薰、香水、日常护理用品很受欢迎。有了上述研究的加持,独具上海本土特点的白玉兰香味就可以在更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中发挥作用。
作为文化节的合作单位,去年以来,在刘老师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先后选取上海一些具有地标意义的白玉兰树做样本、采集香味、送入实验室展开分析,再找调香团队帮助把相应的香味调出来。
本次文化节拟从已经调出来的香味中挑选几个样品,邀请广大市民来闻香和体验,为他们中意的“上海味道”投票。“闻香上海+科普”高校行、企业行、常设点等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策划、落地当中。
一方面,文化节希望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全龄段人群感兴趣的体验活动,扩大活动的参与面,进而提升白玉兰在广大市民中间的知晓度;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一些创新的方式、手段,实现市花白玉兰365天都能够在市民心间绽放。借鉴科技研究成果提炼“上海味道”,让白玉兰味道的衍生产品具有更纯正、更具普适度的香味,也属于让市花处处绽放的有效途径。
城市周刊:近年来,围绕城市地标展开的漫步观赏活动很受市民、游客欢迎。为了寻觅白玉兰的踪影,掌握真实准确的“上海白玉兰地图”,你曾从滨江公园、城市景观带到郊野公园,走遍都市街角。如果市民想设计一条白玉兰主题的漫步路线,你有何推荐?
王慧敏:上海有不少白玉兰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很适合作为打卡地(具体介绍详见“链接”)。不过,白玉兰花期终究有限,考虑到尽可能延长观赏周期,近年来,有关单位和部门有意识地加大了白玉兰种植推广力度。比如,辰山植物园选育国内外100多个玉兰属优质品种,市园科院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玉兰新品种,市民可以择期前往观赏。
事实上,城市白玉兰主题漫步真正的发现者和设计者是广大市民,今年龙华寺白玉兰、上音附中白玉兰的火爆出圈便是例证。
【链接】
通过这朵花 读懂这座城
从“棉花之城”到“玉兰之城”
在上海历史上先后有两次市花评选。第一次评选市花是在1929年,当时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最具纺织特色的棉花高票当选为上海市花。第二次评选是在1983年,正值上海对外开放,象征创新精神的白玉兰力压群芳,当选上海市花。
两次市花评选显现了不同时代上海市民崇尚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棉花当选上海市花后,《申报》《新闻报》等沪上各大报纸纷纷刊文,认为“棉之花虽不能算美观,而棉在植物中却是最切实用的,不但为人生所必须,并且占着中国实业上的重要位置,上海四乡,产棉又很多,以棉为市花,正所以表示崇实黜华,挽回浮靡之习,正是十分佳妙”。
作为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白玉兰的当选则愈发彰显上海对“创新”的注重。1986年9月2日,在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提交的《关于推荐本市市花的报告》中,论证了白玉兰为市花的4个理由,其中之一是“白玉兰是本市春天开花最早的一种花树,先开花、后发叶,它带来春天的气息,象征朝气蓬勃,热情奔放”。
时任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局长、园林专家吴振千曾撰文概括了白玉兰代表的精神品格:“白玉兰冒寒迎春,开花特别早,代表敢于冒风险、勇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白玉兰的花朵生于枝顶,开花时朵朵向上,代表广大人民意气风发、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不怕困难、永远进取的积极精神;白玉兰花色洁白,高雅、纯洁,是清廉的象征,代表了反腐倡廉的洁身自好精神。”
白玉兰当选上海市市花30多年来,其承载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特质得到广泛认同,并在上海城市风貌建设、文化艺术评奖、对外友好交往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城市最高荣誉,上海设立了由上海市市长亲自颁奖的“白玉兰荣誉奖”和“白玉兰纪念奖”,表彰在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外国专家和友人;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和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享誉文化艺术界,表彰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家;上海的医疗卫生、体育、教育、科技等各行各业都有以“白玉兰”命名的荣誉奖项;代表城市建设中最高质量的建筑工程“白玉兰奖”,体现上海城市建设对品质的追求。
作为城市最佳形象,大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旗忠网球场等标志性建筑,小到道路标识、窨井盖、外事接待的餐具和杯垫,都采用了市花白玉兰的设计元素;在上海高规格大型节事活动中,白玉兰形象标识成为“标配”,活跃在世博会、进博会等国际盛会;在国庆70周年的天安门广场亮相的上海彩车,以白玉兰为造型,车上身着白玉兰旗袍的“七仙子”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这些白玉兰
见证上海的发展
目前,上海拥有白玉兰名木2株、古树后续资源(树龄在80岁以上100岁以下的树木)8株。
“最年长的白玉兰”位于青浦区练塘镇陈云纪念馆。这株百年古树高8.7米,冠径约3米,枝繁叶茂,占据了20平方米的天井。盛开时,宛如一树玉蝶向着蓝天振翅欲飞。
“最友好的白玉兰”位于西郊宾馆逸兴亭。2006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共同栽下这株象征友谊的白玉兰。朵朵白玉兰花像洁白无瑕的玉铃在风中摇曳,播撒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之音。
“最繁茂的白玉兰”位于崇明区堡镇上棉三十五厂原址。这里曾经是崇明最早和规模最大的地方企业,当年机器轰鸣、纱锭飞转,直到本世纪初因产业结构调整而沉寂。见证过本地工业发展的潮起潮落,如今这株白玉兰又见证着崇明向世界级生态岛转型跃迁。
“最有活力的白玉兰群落”位于人民广场。2000年,人民广场区域绿化改造,在复绿大道、中央喷水池旁绿地、人民公园共种植了221株白玉兰,后期又搭配种植紫玉兰、广玉兰等玉兰品种,形成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白玉兰景观群落,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