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曾与黄山齐名的齐云山曾多年“不露圭角”,而今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大流量——
解锁齐云山的逆袭密码
“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与黄山齐名的齐云山曾多年“不露圭角”,乃至成为游客眼中的“小众化”景点。然而,去年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217.36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65.4%、较2022年增长73.8%。齐云山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大流量,其“任督二脉”是如何打通的?
明清文人墨客的“网红打卡地”
“喂,我们这里发现一处历史遗迹。”
“好的,我们马上过去勘察。”
2月18日下午,休宁县文物事务中心主任程锦松来到齐云山后山的蜜多岩处。“现场发现了残缺的石像、石碑及部分石构件等,可以基本断定这是一处唐乾符元年(874年)的寺庙遗址。”程锦松说,在齐云山发现唐代佛教遗址还是首次。
齐云山是一座融佛、道、儒三教为一炉的名山。唐元和四年,歙州刺史韦绶因梦而建佛门精舍于天桥岩下。唐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隐居天门岩栖真洞。明嘉靖皇帝遣真人李得晟上山求子后,齐云山声名远播,渐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程锦松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朱熹、戚继光、海瑞、唐伯虎、徐霞客等都曾在齐云山留下佳句名篇,或镌刻丹崖之上,或立碑幽洞之中。如今全山现存碑刻及摩崖石刻299通(幅),最早的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100多年。“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居安徽名山之首。”程锦松说。
“用现在的话说,明清时的齐云山是‘网红打卡地’,石刻就是文人墨客们在游览之后发‘朋友圈’。”在休宁县政协委员汪平富看来,齐云山的兴盛还与徽商崛起有密切关联,很多文人墨客是受徽商之邀来到齐云山。
汪平富举例说,写下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便是在徽商汪廷讷的邀请下,于1608年秋游览了齐云山。“汤显祖现存4首写徽州诗词,均提到了白岳。”
一时掉了队的旅游先行地
1979年,邓小平发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号召。1981年11月,“休宁县齐云山管理处”成立,张启立任主持工作的副处长。“齐云山1984年1月1日起开始卖门票,比西递、宏村都早,当时的票价每人3角钱。”82岁的张启立在家中对记者回忆。
张启立首次上山时,“太素宫只剩下几根柱子,破碎的雕像散落一地。”修缮与保护成为管理处的工作“主题词”,九里十三亭、月华街旅游步道等才得以重修,“真武殿”“玄天太素宫”等屋宇恢复重建。“第一年卖出900多张门票,1986年就破万了。”张启立说。
1994年、2001年、2005年和2006年,齐云山先后获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旅游发展大潮汹涌,但荣誉等身的齐云山却没有迎来人们期许的游客量,年游客接待量多年徘徊在10万人次左右。与之相比,歙县的棠樾牌坊群景区曾在2019年创下年游客接待量近40万人次的纪录。
“以前,七成以上的游客是跟团游,从游客体能等角度出发,旅行社的行程不会安排两座山。”休宁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李璐颖说,在黄山与齐云山的抉择中,多数旅行社选择了前者,配上不需要消耗太多体力的棠樾牌坊群等景点。“因此,黄山市有多个非山岳型景区的游客接待量排在了齐云山之上。”
“来去不过小半天,上上下下一袋烟。”在张启立看来,山上可游览区域主要集中在约3平方公里的月华街,游客一旦超过5000人,便会出现拥挤,空间的有限性制约了齐云山文旅发展,旅游专业人才不足、扶持资金有限等也都是瓶颈。
景区升级度假区的蝶变地
2010年,秉持“跳出齐云山、开发齐云山”的思路,休宁县与浙江祥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协议。“合作的空间,不止于山上,还有山下,合作的领域,不止于旅游,还有休闲、养生等。”梁卫国说。
“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公司投入资金已超20亿元。”祥源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董事长梅岭介绍,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实现游客动线的闭环,提升山上的游客承载量;索道、休闲步道等改造升级。集美食、非遗、中医养生等于一体的“齐云小镇”,可供山下游客“吃喝玩乐购”。山下还建设了祥富瑞酒店、自由家树屋等配套设施,推出了白岳草堂、萌宠乐园等新业态。
单一的山岳型景区转型为综合性度假区,游客的活动空间从山上延展至山下。“今年2月2日,正月初五,上山游客1.2万余人,但度假区的游客接待量超5万人次。”梅岭说。
“齐云山前些年没有‘火’,但回头来看,这些年它都在不断充实、完善自己。”齐云山镇党委副书记余勇说。
对这片山水人文的热爱,聚拢了各路“人马”,来自南京的李莉投资创办了全国甲级旅游民宿“云归里”;来自浙江的吴聊投资打造了“向云端”微景区;来自南京的汪涌投资开设了“润妍医美门诊部”;来自浙江的王文俊、包海英夫妇投资建设了英泽艺术中心……余勇认为,从景区到度假区的蝶变中,这些“新齐云山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助力作用。
镇景村一体发展的实践地
“我们不爬山,就来看晚上的打铁花和舞鱼灯。”在齐云山脚下的登封桥上,记者巧遇了南京游客朱玉田。65岁的朱玉田看到齐云山的夜游视频后,与三位好友一同开车专程赶来。
2024年春节,齐云山脚下的横江里,一条璀璨游弋的百米“金龙”,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蹿红网络。
“在陕西袁家村考察学习乡村旅游时,我们白天考察学习,晚上与祥源公司的运营人员一起商讨,哪些项目可以搬到齐云山。”休宁县委常委、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程银根说,“金龙”巡江创意就是源于在陕西考察学习时的头脑风暴会。
“风光上赶不上黄山,但我们的优势是‘风光+人文’,要在这方面持续做文章。”程银根认为,齐云山的出圈,得益于对自身优势的准确定位。
以文为魂、以山为骨、以水为媒、以夜为幕,齐云打铁花、鱼灯游园会、白岳烟花秀等系列复古游产品相继推出,齐云山的丰富文化因子融入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全天候、沉浸式的日游夜娱产品体系,持续火爆出圈。
旅游火了、游客多了,山脚下的岩脚、岩前、东亭等村的村民们都成了受益者。返村开办民宿的郑小宝说,今年春节客房天天客满,绝大多数游客都是冲着夜游来的。经营餐饮的詹韶东说,如今没有了淡旺季,经常忙到“吃不消”。齐云山镇岩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泽君说,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40余万元。
未来的齐云山朝哪个方向发展?“山脚下的登封桥,一头连着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岩脚村,另一头连着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岩前村。镇中有景、景中有村这一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走‘镇景村’一体化发展之路。”程银根说,当下的齐云山正用建设景区的标准建设乡村,用创造企业收入的视角创造乡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