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张 怡 实习生周红霞
3月20日,在临海立发工艺品有限公司新建成的一幢五层现代化标准厂房内,叉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正忙着装卸新设备。崭新亮丽的外立面,与一旁的两层老旧铁皮厂房形成鲜明对比。
为扩大产能,临海立发工艺品有限公司实行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在三年内分批改造旧厂房,逐步实现“工业上楼”。目前,该公司已完成三幢旧厂房改造,新增生产面积约16500平方米。
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是破解存量土地资源约束瓶颈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临海聚焦三大牵引性抓手攻坚年活动,大力弘扬“六干”作风,坚持向“存量”要空间、向“低效”要效益,将城市有机更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全面推动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再深化再突破,为高质量发展腾挪更多优质空间。
“地毯式”摸排,划定整改重点区块
如何赋予低效工业用地“二次生命”?关键在找准“症结”、开出“良方”。今年年初,临海市低改办采取“镇街上报+实地勘察”双轮驱动模式,在全域范围内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摸排工作。
古城街道两水工业区沿街店铺的背后,“藏匿”着一幢幢厂房。这些厂房大多为铁皮结构,低矮破旧,不仅影响城市风貌,更存在安全隐患。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江南街道下叶工业区。该区块48.9亩厂房被租赁给多家“小作坊”,用于机械加工、物流仓储、废品回收等。在临海,隐于市井中的厂房成了“低小散”产业的聚集地,被冠以“低效”标签。
摸清“家底”后,临海市低改办根据占地面积广、经济效益低、工业厂房老旧等评估标准,划定两水、下叶、贺家等重点区块,并制定任务分解表,明确改造项目、时间节点、责任单位。
2月中下旬,临海市委主要领导专题听取全市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情况,研究部署重点区块改造推进工作。会后,临海市低改办会同镇街迅速行动,将大洋街道德仁区块新列为重点区块,进一步扩大低效工业用地改造范围。至此,临海共谋划改造低效工业用地5877.13亩,实现街道、工业镇全覆盖。
“以往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往往以单个项目的方式推进,现在则是以重点区块带动,连片推进,大力提升工作成效。”临海市低改办相关负责人说。
“靶向式”服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港海区块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
港海区块原先共有28家企业入驻,年产值约8.3亿元。作为临海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先行区块的项目,港海工业园在改造之初就遇到难题——如何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改造。
“低改工作我们愿意参与,可是停产去改造,这损失我们承担不起。”港海项目管理(台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项靖东向古城街道低改专班专职联络员应龙宇表达了自己的顾虑。随后,临海市低改办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根据问题进行研判分析,最终决定采取“分期拆除、分期建设、分期验收”的滚动开发模式。
据介绍,港海区块总占地面积202.6亩,分三期建设推进,改造后容积率将从1.0提升至3.11,新增对外招引空间约23万平方米。
大田街道的台州日昌晶灯饰有限公司3月1日进入新厂房桩基施工阶段,杜桥镇的台州市震浩动力机械有限公司3月3日启动新厂房建设……得益于临海落实“全流程审批”“拿地即开工”等创新机制,目前该市已有3171亩低效工业用地开工建设。
“联合式”改造,提升产城融合质效
位于杜桥镇的台悦领盛联合体项目涉及台州市领盛眼镜有限公司21.4亩土地和浙江台悦工贸有限公司15.8亩土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该镇发现采用临海普遍推行的“零地价”收回土地模式,企业在分割转让新建成的厂房时,需缴纳巨额土地增值税。
企业萌生退意,怎么办?临海市低改办会同资规、税务、杜桥镇等单位开展多次协商,通过采取有偿收回土地模式,降低企业改造成本。
“台悦领盛联合体项目是临海首个签订有偿土地收回协议的政府主导联合改造项目。”杜桥镇发展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建筑面积将由4万平方米提升至10.5万平方米,计划引进眼镜配套产业链企业。
今年,临海市低改办积极引导企业摒弃“单打独斗”的思维,大力推行政府主导联合改造模式,进一步放大土地资源整合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提升产城融合质效。
为提升企业参与联合改造的意愿,临海谋划出台货币补偿、地块置换、分割转让等配套政策。同时,联合23家金融机构推出“万亩用地腾挪增效、百亿惠企联合授信”计划,目前已累计授信209亿元,为企业低改提供资金保障。
当前,临海已启动11个低效工业用地联合改造项目,“腾笼换鸟”进度条不断刷新,蹚出了一条“政府推动、企业自主、多方共赢”的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