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印象中,南极是什么样子的?千奇百怪的冰山外表下,令人惊奇的极光,又会有怎样的色彩?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被在地球另一端进行科考工作的张少华写成了文字,向家中的双胞胎女儿温柔道来。前不久,张少华将32封生动有趣的“南极家书”集结成册。未来,他希望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南极的神秘画卷。
张少华和女儿的合影
他用32封书信向女儿分享见闻
2019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天体物理学家张少华,跟随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南极。在泰山站工作期间,张少华完成了望远镜安装、空间碎片等与空间安全有关的观测工作。
虽然已经时隔五年,只要回想起在南极的那些日子,张少华抑制不住兴奋,“圆梦了!”极佳的天文观测环境,让张少华即使身处极寒之地,内心也依然燃烧着熊熊的科考热情。
在工作过程中,每当张少华有闲暇时间,总希望能够和远方的家人聊聊天。由于不同频的时间与作息,加上地区信号差,让张少华本想通过微信电话来传达思念的想法中断。在奔赴南极的途中,张少华并没有给双胞胎女儿写信的想法,“本来只是想写一两封就好了。”最终让张少华没想到的是,文字却成为了最好的表达。
张少华和科考队成员在南极的合影
“听着房间墙壁‘吱吱嘎嘎’的响声,感受着‘雪龙’船冲上浪尖船头翘起,然后迅速落下,‘轰隆’一声撞到海面,激起高高的雪白的浪花。”那天,张少华正在“雪龙号”上,突如其来的海浪让他感到十分不适。
“虽然晕船得厉害,爸爸没法去二楼餐厅吃饭,但爸爸还是很勇敢和坚强,为了保持体力,还是忍着难受吃了一包饼干。”最后,张少华还不忘问女儿,“爸爸是不是很厉害呀?”
这样的日常,张少华都会记录下来,写进和女儿的书信中。在南极科考的大半年时间里,张少华为女儿写下了32封书信。除了谈到自己的饮食起居,更多的是张少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女儿讲述南极的神秘。
奇特的冰雪年轮、与南极小动物同行的科考,以及出糗的晕船经历,当这些故事传递到女儿手中,也激起了她们对南极的憧憬与想象,“女儿们收到书信后,就会跟我说,‘爸爸,我们以后也想去南极’。”
将有趣书信集结成一个又一个科普故事
从南极回来后,张少华的妻子就将这些颇具意义的书信整理出来,发布在了社交平台上与大家分享。有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看到了,觉得特别好,认为是科普的好选题。很快,这位朋友就联系了张少华,沟通出版事宜。当这本《给女儿的信》出版后,“晕船的爸爸”、“企鹅家族”、“冰雪年轮”等这些生动有趣的内容吸引了一大批读者。
书信在集结成册的过程中,张少华也想过,受众大部分是小孩子,张少华就多次对书信内容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尝试用更加浅显、生动的形式,向更多小孩子讲述南极的故事。
“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别很大,人们就根据一天二十四小时,划分了二十四个时区,每个时区的经度都跨越十五度。在我们国家,我们统一用的就是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的时间”,在讲述南极特有环境的过程中,张少华也会趁着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女儿讲述对应的知识。
寓教于乐的文字,让不少读者对南极有了更多的向往。有位孩子在读过书籍后,做了一个手抄报来表达自己对南极的想象与好奇,这让张少华很感动。“能够对南极抱有一颗好奇的心,就已经足够了。”
张少华从南极回来后,也会在空闲时间前往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孩子们。每当看到台下专注的眼光,“我就特别有成就感。”张少华说,小朋友们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而他也努力用自己的故事,带这些孩子开启一场又一场的南极神奇之旅。
未来希望能再续南极科考新篇章
在前往南极第36次科考的那年,是张少华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他主要负责黑洞与星系演化方面的工作。在观测天体环境尤其之佳的南极,他也从书本走向了实际,在当地进行了更多维度的思考。
2023年,上海师范大学团队自研的3米口径低频射电望远镜,也成功开展了银河系中性氢的试观测,并成为了我国南极第39次科考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张少华也结合对南极环境和工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考量,在该望远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一度的升级,对众多功能与科考方案进行了确定。
2024年正值中国南极科考40周年,回首往昔,40年的时光里,中国已相继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等重要科考地标。在南极观测的道路上,已越走越成熟,越走越远。今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也建成并投入使用,迈向了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的新里程。
张少华告诉记者,通过由浅及深的科考工作,也更需要的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不断付出和奔赴。偌大的南极,如今也成为了诸多科考人的“第二课堂”。随着对天文研究的深入,张少华未来还会继续奔赴南极进行更多的探索。
这是一场生动的地球冒险,未完待续。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书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