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徽剧唱腔撞响露营地的吉他,当百年老屋变身文创工坊,当油墨香漫过春耕的犁铧,黄山广袤乡村正上演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奇遇。
去年9月,我市创新实施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制度。自首批文化特派员背着“文化行囊”驻村以来,他们通过开展系列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探索,持续深化徽州传统村落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以村落徽州文化的“出新出彩”为支点,撬动黄山乡村各项事业实现“破壁出圈”。
如今,这些“文化使者”通过讲座传习、非遗活化、文旅融合等形式,在田间地头“种”下文化基因,绘就出一幅幅既有历史温度又富时代气息、既显活力满满又见热气升腾的乡村文化新图景。
场馆复兴
让优秀文化“苏醒”过来
来到徽州区西溪南镇东红村莘墟自然村,墨香先于人声涌来,沿村的墙绘构成流动的“粉墙黛瓦间的天然艺术展馆”。莘墟古代人文景观、新时代村容村貌、四时田园风光、莘墟历代名人诗句、黄山风光和村规民约……斑驳老墙上交织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东红村下辖的千年古村——莘墟自然村坐落于金竺山下,山环水抱,风景秀美,历史上文风昌盛,商贾云集。这里自古以来崇文重教、名人辈出,历史上共产生6名进士、14名举人。
2021年,莘墟村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为让文化活起来,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徽州书法家协会主席汪庆誉参与策划组织了“百名书画家走进莘墟、用艺术点缀美丽乡村”主题创作活动,邀请全国百余名书画家走进莘墟,通过书画墙绘为莘墟美丽乡村建设增光添彩。
去年,有了文化特派员这个“新身份”,一直在广东创业发展的汪庆誉,一有时间便回到家乡,组织开展重阳敬老节集体祝寿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促进“和美乡村,诗画家园”建设。
“东红村汪道昆纪念馆刚刚完成选址和土地出让工作,下一步就要动工了。”最近,汪庆誉依然没闲着,他又忙着利用文化特派员的身份,策划并组织汪道昆纪念馆修建和“纪念汪道昆诞辰50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等活动。
“名人故居、旧址、纪念馆是传承文化和彰显人文肌理的重要载体。”汪庆誉告诉记者,汪道昆是东红村人,是东红村历史上“父子两探花,一村两司马,汪吴十二进士”中最为重要的一名集文学家、军事家、戏曲家、徽学家为一身的徽州历史人物。近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推进汪道昆纪念馆修建,并配合徽州区文化部门做好纪念“汪道昆诞辰500周年”一系列活动,让沉睡的文化基因“苏醒”过来,让名人精神跨越时空界限,持续发光发热,成为滋养大众心灵、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创意加持
乡村文化有了更具象表达
非遗体验馆里游客执笔描绘鳞纹,豆腐工坊飘来阵阵豆香……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村这座千年古村正以沉浸式文化场景,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2022年,1998年出生的创业青年吴厚琛租下村里一片闲置的废弃砖厂,仅用三个月时间将其改造成“昱见南溪南”露营地。露营地通过鱼灯研学、竹制品研学等活动,推广南溪南豆腐文化和徽州鱼灯、屯溪花灯,吸引许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
2024年,吴厚琛正式成为文化特派员后,更加着眼于深挖南溪南村的文化内涵,以创意赋予乡村文化更具象表达,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
去年12月,千年古村落南溪南村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年夜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带来视觉和文化相融的盛宴。国内游客、国际友人蜂拥而至,瞬间“包围”了这座古老且寂静的村落。“我们希望通过这场跨年夜活动让大家共同感受徽州年俗文化,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吴厚琛说,文化想要走近大众,就不应是单向的展陈,而应探索可听、可看、可感、可知的方式。
今年,吴厚琛还对徽州鱼灯、屯溪花灯文创进行了深度挖掘,通过外观造型的创新,制作工艺的升级,开发文创鱼灯手工包。
“我们通过空中航拍发现,这个村庄是鱼形的,周边是新安江。所以在文创作品上,我们用了村庄的形状,加上新安江江水的蓝色纹理。”吴厚琛告诉记者,近期,他和团队正在做“化鱼成龙”Q版龙鱼,将传统鱼灯的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思维结合,通过创新手段激活非遗生命力,实现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
拥抱数字化
助力传统村落“走”出大山
在文化特派员的队伍中,既有像汪庆誉这样的当地文化人士,也有像吴厚琛这样扎根乡村的创业青年,更有于君这样的文旅行业专家教师。
于君是黄山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名教师,当得知乡村有“种”文化需求,还建立了专门的一支文化特派员队伍,他欣然加入其中,成为歙县许村镇许村村的文化特派员,以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文化蓬勃生长。
许村是徽州传统古村落,村落风貌及古建筑民居保存较为完好,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其中,著名的有大观亭、高阳廊桥、五马坊、双寿承恩坊、观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许社林宅、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
去年10月,来到许村,于君首先对该村的整体样貌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并与该村文化顾问就村落文化挖掘进行探讨交流。
“许村拥有100多幢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是一个活着的古村落,与生活其中的村民及‘百匠’新生业态一起,形成强大生命力。”在走访调研后,于君认为该村与周边传统古村落同质化竞争问题亟待解决,并且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资源转化不足、宣传推广效能低等问题也制约着乡村文化发展。
“接下来我们主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激发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于君告诉记者,比如可以通过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深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应用;还可以创新数字化营销模式,构建小红书、抖音等全媒体矩阵,提升品牌影响力。
近期,于君还联合黄山学院的老师一起给许村设计IP。“就比如提起山东,大家会想到‘好客山东’,这是一个地域文化和精神的体现。未来我们也希望许村能有类似的文化IP。”于君说。
文化赋能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什么是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简而言之,就是把有文化特长的人派下去,参与指导徽州村落文化建设工作。他们通过“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让农村群众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肩负起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的文化使命。
“当前我国根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物质富裕’的基底逐渐夯实,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元。”据市委宣传部鲁彦举介绍,此前,我市已有乡村文化带头人制度,他们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起到了不小作用。不过文化人才的才能与乡村需求不适配、相对分散难以握指成拳、形成合力等问题突出,所以此次对“文化使者”派出机制作出了升级。
“此次我们依据《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双向选择+四级联动’机制,形成市级统筹、区县主责、镇村联动、特派员驻点的四级服务体系,把匹配乡村需求的政府、企业、乡村达人等资源整合起来,让优质文化资源跨越山海、浸润乡村。”鲁彦举说。
千村千面,各具特色。从“沉睡符号”到“当代叙事”,每位文化特派员既是文化解码者又是资源链接者,他们以专业的视角挖掘乡土文化密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文化特派员深入了解乡村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他们不仅凸显乡村品牌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还以项目为载体,孵化一批长效产业,让乡村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从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制度,我们窥见的不仅是一个城市以文化为“支点”的创新实践,更是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