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乡村全面振兴,青年与人才是“关键密钥”。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发展潜力增大、发展机会增多、发展前景无限。为此,我市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吸引一大批农村青年创业创新人才扎根家乡、建设家乡,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自2023年起,埇桥区探索“项目+人才”模式,通过扶持和评选,引导培育出10个“农创客”团队。“农创客”是一个兼具青年与人才双重身份的新角色,他们将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新的业态带到乡村,点燃农村“新”的希望,为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注入新的活力,上演了一幕幕“双向奔赴”的美好场景。
拾起“土特产”“闯”出发展路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埇桥区时村镇油坊村的安徽昌隆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面粉厂,伴随着隆隆声响,只见一粒粒黄澄澄的小麦通过传送带进入石磨机组,经过筛选、打磨、精制等一道道工序,最后加工成了细腻的面粉。
“你尝尝,有嚼劲儿不?这是用石磨面粉做的馒头,可香了!”在面粉厂隔壁的制馍坊内,公司负责人夏浩杰掰开一个热气腾腾的馒头递给记者,“我们不仅销售面粉,还延伸产业链,做成大馍,自产自销,每天可用近2000斤面粉呢。”
石磨面粉采用古老的石磨工艺,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低速、低温研磨而成,既保留了小麦的营养价值,也保持了小麦的天然麦香,零添加,美味又健康。据夏浩杰介绍,公司共有8台石磨机,每天可产1万余斤石磨面粉,生产规模在全省处于前列。
“油坊村以油出名,但是榨油产业一直处于小作坊发展模式,缺乏竞争力。作为油坊村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想看着承载几代人记忆的石碾、石磨等老物件被搁置,传统产业逐渐没落。”谈及回村创业的初衷,夏浩杰满怀深情地说,他想让这些老工艺重焕生机,更想留住乡愁,建设家乡。
于是,他通过入户走访,请教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探索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奎河沿岸特色的地理优势,优先收购本地油菜籽,发展非遗木榨菜籽油工艺和小榨菜籽油。公司的榨油厂通过改造原有土榨小作坊,购买现代化榨油设备,目前可日产菜籽油8吨。
“我们不仅帮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还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2022年-2024年,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呢!”夏浩杰自豪地说,回乡创业,就是要把效益装进乡亲们的口袋里,这也成为他不断努力的动力。
在油坊村,从种植到收购,再到深加工,石磨面粉、古法榨油产业链正不断延伸,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光明之路。
种起“洋花卉” 开出“致富花”
欧洲月季、铁线莲、绣球、玉簪、德国鸢尾,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吐花展瓣,满园春色,欣欣向荣……眼下,气温回升,正是各种花卉盛放期,记者走进位于埇桥区桃园镇的宿州市小鼹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90后”小伙许亚锋穿梭在“花的海洋”中,忙着浇水施肥、整理枝叶。
相对于许多青年逐梦大城市的人生规划,许亚锋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回老家当农民,过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而今,通过不懈努力,他的公司不仅制种规模逐年扩大,经营业态也逐渐向旅游业态转变,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我本来就出生在农村,如今回到家乡创业,是一件光荣且快乐的事情。”许亚锋骄傲地说,现在的农村已不是往昔的样子,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踏实肯干就能发光发热。
“我们主营国外进口花卉品种的生产、销售和杂交育种业务,区别于传统的大田种植,我们创新采用配方基质容器育苗的方式。”许亚锋顺手拿起一个盆栽向记者展示,使用这种育苗方式出苗率高,移植后没有缓苗期,便于客户种植,而且培育的苗木均匀整齐。
“花卉生产受当地气候因素影响较大,我创业初期,培育的花卉花叶总是发黄,经过各种排查,最终发现是由于使用了水溶肥,这里的水碱度略高,要加入氨基酸调酸,才能适应本地水土。”许亚锋说,经过四五年的摸索,公司最终确定了一套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苗木生产规划,包括基质的配比、水溶肥和农药的使用等,目前生产已经非常稳定,并推广到周边几个兄弟苗圃。
“去年,我们的花卉产品线上销售额约200万元,生产基地为周边群众提供15个就业岗位,每年人均增收8000元左右。”许亚锋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打造线下的花园农场板块,积极开拓乡村旅游、花园观光、摄影打卡、农场体验等服务内容,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农村、发展农业,给更多人带来创业就业的启发。
用好“政策帮” 绘出新图景
如今,跟夏浩杰、许亚锋一样,越来越多有想法、懂技术、能创新的“农创客”活跃在宿州大地。
韩素兰培育和改良埇桥大豆品种,建设物联网大数据管理中心,实现“万亩良田,一键管理”,实现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董保安以葫芦托起乡村致富梦,不仅从种植到制作形成规模化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还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幅幅生动画面,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为更好发挥“农创客”作用,近年来,埇桥区厚植人才沃土,一方面大力支持“农创客”团队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引、育、留、用等机制,为“农创客”团队提供资金支持、项目扶持、人才培育等方面的福利,为大家干事创业、施展才华强化保障、做好服务;另一方面,鼓励“农创客”团队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充分发挥“农创客”团队在推进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引领带头作用。
“‘农创客’一般比较年轻、素质高、活力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我们将继续通过政策激励、资源倾斜、平台搭建等举措,进一步强化对‘农创客’的支持力度,帮助他们在乡村的大舞台上大展身手,以‘项目+人才’的形式助力经营主体提高研发水平,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不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埇桥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