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池黄高铁首发列车从九华山站驶出,行驶在中铁十局承建的青通河特大桥上。(资料图)
牢记殷殷嘱托,砥砺奋进之志。四年来,池州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彰显特色、扬池所长,奋力书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池州篇章”。
凭借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四年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越来越扎实,民生服务越来越方便快捷,高质量发展迸发澎湃新动能……
交通互联互通 往来更畅连接更紧
“在家门口就能坐上高铁,出行越来越方便!”“我们乘高铁从南京直达九华山,方便多了。”4月26日,串联起皖南“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风景名胜区的池黄高铁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大黄山”地区的高铁互联互通进入新阶段。
作为武杭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池黄高铁线路全长12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通过在池州站与宁安高铁连接,在黟县东站与昌景黄高铁连接,构成又一条长三角地区与华中地区间的重要客运通道。
池州到黄山只需半小时,杭州到九华山2小时,上海到九华山3个多小时……这是池黄高铁带来的最显著变化——长三角更“近”了。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前提。近年来,我市以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紧紧围绕高质量交通一体化发展需求,积极谋划、推进一批交通项目,努力成为长三角与武汉都市圈交汇的重要节点。
8月7日,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泵送入模,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池州长江公铁大桥4号墩主塔第4节段施工完成,标志着主塔顺利出水,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池州长江公铁大桥是合池城际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按照‘公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合并过江的标准建设。”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大桥建成运营后,将打通合肥经池州至皖南地区的公路和城际铁路等交通运输通道,对于进一步加强皖江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过江通道布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九华山机场二期项目建设迎来验收,合池铁路完成招标,乌沙港区公用码头投产运营,S40宁枞高速池州段、东鄱高速安徽段等快速通道项目稳步建设……一张水陆空立体交通网,正在池州与长三角城市之间迅速织就。
放眼未来,池州与长三角的距离将更近。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忆炎表示,我市将进一步完善通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池宣高铁、池九高铁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S358青阳至红石、G236殷汇至查桥等国省干线公路,同时深入实施通江达海工程,推动“多式联运”、智慧港区、港航一体化发展,全力融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
深化产业协同 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连日来,位于池州高新区的安徽金池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卷卷高精度超薄铜带,正打包装车准备发往长三角地区。
2019年,为对接市场需求、升级扩大产能,上海五星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6.3亿元,在池州创立安徽金池新材料有限公司。“选择池州,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区位交通和产业政策等优势。”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庆健介绍说,2023年公司总产值达45亿元。
与安徽金池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样,位于池州经开区的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也是看中了池州利好的发展条件,毫不犹豫地将企业从江苏南通迁到了池州。
“池州生态环境、承载空间、资源禀赋等叠加优势,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接长三角区域大市场,加快推进企业做大规模、做精产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该公司负责人曹孙根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公司的产品有七成销往长三角地区。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发展,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让池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分工体系。近年来,我市瞄准长三角地区重点产业,精心绘制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招商路线图,创新推进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等新模式,精准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107个,实际到位资金273.62亿元。其中,从沪苏浙引进新能源汽车亿元以上项目11个,占全市引进新能源汽车亿元以上项目比重73.3%。
与此同时,为破解科创资源紧张、人才短缺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我市加快“科创飞地”布局建设,积极探索“研发创新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本地”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去年12月,在素有“上海之根”之称的上海市松江区,池州当前规模最大的“科创飞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开园。
该中心运营方九华领航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昊告诉记者,他们聚焦池州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开展项目、人才招引和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打通创新资源与本土产业联动发展的通道,加快构建“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池州,孵化在上海、落地在池州,引才在上海、用智在池州”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目前,该中心已入驻孵化项目23个,成功转化落地1个;引进博士4人、硕士18人。
近年来,我市依托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分别在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上海松江建设3处“飞地”,设立飞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科创中心”等活动,着力打造高水平研发创新、产业孵化、招才引智、开放交流“四个中心”,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1至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6%。
线上线下跨区域通办 “融入”成果更多惠及于民
“您把界面向下拉”“点击企业设立事项”……日前,在位于市政务服务中心的长三角“一网通办”窗口,工作人员王晶正与苏州市姑苏区的一家企业连线,通过“远程虚拟窗口”模式,帮助其办理相关业务。
“尽管许多业务已经实现了‘线上办’,但仍有部分办事人因不熟悉流程或政策而面临困难。”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政务服务指导科科长谢菲表示,有了远程虚拟窗口的支持,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视频与办事人进行“面对面”和“手把手”的实时指导,极大地提升了办事效率。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企业跨区域经营日益频繁,跨区域生活的群众越来越多,围绕教育、就业、社保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服务成为新刚需。
为拓展服务渠道,提升线上线下跨区域通办能力,我市在安徽政务服务网池州分厅新增“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栏,作为长三角地区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统一主入口;同时,在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10个、“跨省通办”专窗5个,为长三角地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体化服务。
“今年,我市拓展开设了长三角‘一网通办’远程虚拟专窗5个,完善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运行机制,通过运用音视频通话、屏幕共享、远程操作等技术,推出企业设立、社保卡、不动产登记等业务‘异地办’。”谢菲告诉记者,从企业和群众跨省(市)生产生活需求出发,推动需要跨省(市)办理的关联性强、办理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今年我市重点打造新生儿出生、公民身后、企业职工退休、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4个“一件事”。
2019年5月,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上线。启用之初,仅有30项企业事项和21项个人事项可异地就近办理,9类电子证照可共享互认。短短5年间,跨省通办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已增加到173项,实现40类高频电子证照高效共享互认。
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民生服务也在跨省融合。近年来,我市以便利共享为基础,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异地同城行动,加强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从共建到共享,“民生事业幸福圈”日益丰富扩大。
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试点工作,与上海市、无锡市养老协会签订区域养老一体化共建协议,九华温泉养生谷加入长三角旅居养老联盟;持续推进我市医疗卫生机构与长三角知名医疗机构的院科合作,市人民医院等8家医疗卫生机构分别与长三角地区20家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面向长三角区域发行1万张市民旅游卡,与上海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在上海联合举办“池韵长宁·艺聚申城”文化艺术交流演出活动;与上海市松江区教体局签订合作交流协议,组织全市10所学校与松江区10所优质校进行结对共建,池州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办学进入全新2.0版。
大江奔流,聚势向前。未来,池州将继续牢记嘱托、砥砺前行,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定不移抓机遇、迎挑战、强优势、促发展、增实力,用足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能,以更高标准干在实处,努力争取走在前列,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池州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