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江淮大地,创新春潮涌动。作为安徽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阵地,194平方公里的合肥高新区更是春意盎然。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深入实施“科创+智造”双轮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更大力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策源地和产业先导区,在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征程中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世界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日前,权威学术期刊《Nature》专访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树突精密”),发表关于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的报道。自从落户合肥高新区以来,树突精密加快精密光学医疗技术开发,其自主研发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首次让外科医生在术中实时捕捉到细胞级图像,将术中可视化精度从组织级提升至亚细胞维度,突破肉眼识别与毫米级影像的物理局限,开创了基于亚细胞可视化的精准手术时代。
而利用这项研制的术中手持显微镜EndoSCell®,将传统大型光学显微镜缩小至千分之一,同时保持1200倍的光学放大性能,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实现术中在体细胞级别显影的仪器,为外科医生提供了全新的术中细胞级视野。目前,该设备已经获得中国NMPA二类医疗器械认证,已被全国包括华山医院在内的40余家顶尖医院纳入手术流程,临床应用超过500例神经外科手术。
“传统显微镜无法适应动态手术场景,我们通过微型化光学系统与光学防抖技术的融合,将物镜的直径缩小到仅3毫米,视野直径拓展至500微米,高达1200倍的放大倍率下仅有不到4微米的抖动影响,足够的精准和便携性,使其能够于术中实时在体应用。”树突精密创始人蒋礼阳博士说。
在合肥高新区,还有很多这样的世界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近期,OpenAI上线了原生图片生成模型GPT-4o,以其令人惊艳的“吉卜力风格”风靡全球社交网络。而总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智象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象未来”)在4月中旬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图像生成大模型HiDream-I1全面开源。这一被称为开源版“GPT-4o”的图像生成大模型,可在几秒钟内实现最先进的图像生成,涵盖动漫、人物肖像、科幻等多种风格。开源24小时内,HiDream-I1迅速登顶业界权威的Artificial Analysis榜单,成为首个登顶该榜单的中国自研生成式AI模型,被行业认为是图片生成领域的“DeepSeek时刻”。
合肥高新区不仅汇聚了众多极具创新活力的高科技企业,还坐落着国家量子实验室、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中国科大先研院、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20多个新型研发机构。高端科研平台集聚,让合肥高新区拥有极为突出的科创资源禀赋。2024年,合肥高新区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327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未来,合肥高新区将一方面继续贯通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产业化全链条,培育更多高成长性企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方面将全力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战略合作,实现更多突破性科技创新和高效率成果转化落地,为主导产业集群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未来产业持续壮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关键。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的合肥高新区,正不断将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让科技与创业实现“双向奔赴”。
3月20日,合肥高新区举行2025年第一期项目集中开工仪式。15个项目涵盖先进光储、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投资114.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个,亩均投资强度突破2000万元。整个2025年,合肥高新区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50个以上,总投资规模预计突破700亿元。
在合肥高新区“5+2”产业布局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核心板块重点培育,今年1月至2月,全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工业产值8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7.8%。下一步,以安徽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落户为契机,合肥高新区将充分发挥长安汽车、大陆马牌轮胎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灌木”项目批量落户。并以南岗片区为核心载体,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根据规划,到2027年,合肥高新区将集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超300家,产业规模突破千亿。
除了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营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合肥高新区还全力促进未来产业培育壮大。目前,安徽省十大未来产业先导区里,有三个位于合肥高新区,而合肥高新区也以高水平建设量子科技、商业航天、通用人工智能等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近日,中国科大发布消息,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而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国盾量子作为参与单位之一,为实验提供了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作为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地面接收端,协同微纳量子卫星完成了多次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密钥中继和数据中继任务。
作为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高新区全力支持量子科技企业拓展市场、推动示范应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在合肥高新区本源量子计算机组装与测试实验室,“本源悟空”正在平稳运行。这是本源量子最新一代工程化量子计算机,其搭载的硬件、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四个方面均自主可控,国产化率已超过80%。2024年初,“本源悟空”上线运行,并向全球用户开放使用。一年多来,从助力疾病诊断到向金融机构提供算力服务,量子计算机正在场景应用中加快“进化”。
另外,合肥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链企业已达140余家,集聚合肥市90%以上空天信息企业,获评“商业航天最受欢迎落地园区”。
人才+金融+场景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应用
合肥高新区的创新雨林生态中,还有着充足的高端人才、科技金融、场景应用等创新元素支撑。
不久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第十六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单,合肥高新区10家单位成功入选,新增数量占合肥市三分之一,涵盖量子科技、智能制造、环保能源、微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至此,合肥高新区省级及以上博士后工作站总数突破90家,其中国家级27家,两项指标均位居合肥市第一。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深耕“人才日”品牌活动,加快构建“引才—育才—留才”全链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企的引领作用,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截至目前,全区从业人员超56万人,通过认定高层次人才总量超8000人。
33岁的东超科技董事长、创始人韩东成,就是在合肥高新区成长起来的创新创业人才之一。2016年,韩东成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研一时,就选择与同学一起来到合肥高新区创业,希望将“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应用到千行百业。经过九年来在“科技无人区”的潜心钻研,东超科技打破国外垄断,让产品在多个领域推广应用,而企业也逐渐成为虚拟现实技术的领军企业之一、元宇宙领域的“独角兽”。
在东超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合肥高新区一直给予全力支持,缓解了企业初创期的资金压力,助力企业从2024年开始迎来了商业化进程的多项突破。“在车载领域,除了与国内超40家主机厂、一供厂商达成合作,我们还在高铁上突破性地开展了应用。”韩东成介绍,搭载非接触控制终端产品,已经在高铁CR450实车进行路试,并通过6个至12个月路试期,未来将全面应用。2025年,合肥高新区又支持东超科技开拓示范性应用场景,支持“非接触式垃圾分类智能柜”在辖区悦湖山院小区落地投用,使其产品在民生领域进一步推广。
其实,除了东超科技以外,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以场景创新应用为纽带,通过强化区内产业链协同对接机制,加速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就近应用,一大批新技术、好产品快速走向市场。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进一步加大场景创新应用支持力度,引导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在智慧城市、低空经济、城市安全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为企业产品迭代升级提供更多创新“试验田”。
打造科创策源地 建设产业先导区
坐拥“一山两湖”自然资源,集聚中嘉国际学校、中科大附中高新中学、离子医学中心、安医高新院区、安贞医院及安医口腔医院高新总院等高端教育、医疗资源,合肥高新区不仅成为“创新的天地”,同时也打造“养人的地方”。
2025年,合肥高新区加快建设柏堰湖、蜀西湖、讯飞小镇“两湖一镇”片区,将其作为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核心承载区,驱动城市空间蝶变与功能迭代升级。未来,“两湖一镇”片区将以长三角先发城市群为坐标系,推动山、水、城有机交融,打造新时代产城融合典范和科创生态乐园。
在与城市大建设配套的软环境方面,合肥高新区以“近悦远来·产才共兴”为导向,全力打造“高新更创新、高新更高效”的营商环境品牌,让全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全力当好企业发展“服务员”,实打实为企业解决困难,更加高效解决企业提出的合理诉求和问题。未来,合肥高新区将进一步优化土地、资金、场景等要素资源保障,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服务,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成立三十多年来,合肥高新区一直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探索出“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内生发展之路。未来,合肥高新区将继续坚持“科创策源地 产业先导区”的发展定位,持续做好原始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奋勇争先、敢挑重担,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