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合肥的大街小巷,将经常能看到一批不排尾气,只排水的公交车。
1月20日上午,合肥市首批氢能公交示范运营启动仪式在长丰县下塘镇皖能综合能源港举行,全市首条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开通运营。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氢能源或将成为“一产兴一城”的新赛道。放眼望去,全国各地都在抢占这条新赛道的制高点。
合肥,亦在其中。
又一条广阔赛道
“寻找清洁能源发展战略”是目前全球的一个重要议题。
技术优势、市场前景,让氢能源产业十分活跃,一个个大手笔不断涌现。最近的一次就出现在合肥。
2023年尾声,阳光氢能宣布完成一笔6.6亿元的A轮融资。据悉,融资后阳光氢能估值约60亿元人民币。
阳光氢能是合肥本土企业阳光电源的子公司。早在2019年,阳光电源就顶上了氢能赛道,布局了数个光伏和制氢的综合示范项目,初次试水氢能产业。2021年,阳光电源发布了国内首款、最大功率SEP50 PEM制氢电解槽。据了解,最理想的制氢手段是电解水制氢法,能够零排放制取绿氢,但仍存在许多技术难点。而阳光电源所制成的电解槽正是电解水制氢的核心设备之一。
图片来源:阳光氢能科技
有了科研成果,阳光氢能很快应运而生。
成立的两年半间,阳光氢能取得了不少技术突破,比如其建成的20MW电解水制氢系统综合测试平台、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及氢储能发电实证平台、产品研发中心、制氢材料研究中心国内领先。2023年年底,阳光氢能智能制造中心在合肥高新区开工,计划在今年达到3GW产能。
阳光氢能是合肥发力氢能产业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条令人充满想象力的赛道。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又一轮熟悉打法
合肥对新能源产业热情高涨,其中当然包括了氢能。
营造生态、招大培强、开放场景……合肥将这套熟悉的打法带到了氢能源赛道上。
首先是政策,先后出台了《合肥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计划》《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聚焦“制运储用”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其中,2022年出台的《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就立下布局推广应用氢燃料汽车500辆,布局氢燃料供给体系,力争2025年建成加氢站10座的目标。
1月20日上午,合肥市首批氢能公交在长丰县下塘镇正式上线运营。全媒体记者 杨凤炆 摄
其次是研发,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营造以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创新生态。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氢能领域省部级科创平台5个,在储运装备、氢燃料电池、检验检测等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合肥通用院具有全国唯一的高压储氢罐检测资质,开发的超高压储氢瓶填补国内空白、技术国际领先。
最后是链条,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持续引进优质产业项目,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目前全市集聚上下游企业30余家,已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合肥多年来在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布局,“绿电+绿氢”将成为合肥发展氢能源产业的独特优势。
另外,合肥还在能源、交通、工业等领域积极开拓应用场景,推动氢能产业规模化示范应用。例如,为投建加氢站的市场主体、购置氢燃料车的运营企业以及“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投资主体提供补贴;将氢能企业、加氢站、燃料电池车辆等纳入智能网联车大数据平台监管等。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做好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能力的“加法”是重点。
对于合肥的氢能源产业来说,风口已至。
又一次“碳”路前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迎来发展风口的氢能源产业,为合肥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自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合肥市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切实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战略等顶层设计,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长丰县,率先开展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县建设,系全省唯一。
合肥市首批氢能公交示范运营启动仪式所在地长丰皖能综合能源港,是全省首座“油气电氢服”一体化综合能源港,于去年8月正式投入运营,其融合供能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位于长丰县下塘镇的皖能综合能源港下塘梧桐大道站。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资料图)
这座能源港,单日最大可满足2000辆燃油车、80台次氢能公交、576台次充电车辆、300台次换电车辆的供能需求。与传统加油站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6647吨,折合标煤约6658吨,相当于减少7230辆油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距离这座能源站数公里之外,还有一家公司为“绿”而来——由皖能集团与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海尔卡奥斯共同组建的安徽智碳能源有限公司,建设了全省首个基于工业园区的能碳数据平台。
该平台堪称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的灯塔项目——初步实现了下塘工业园区企业能流、碳流数据展示等10多项功能,打破了不同能源体系间的信息壁垒,建立能源数据共享机制。
智碳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图片来源:幸福长丰微信公众号)
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公布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合肥高新区成为全省唯一获评的一个碳达峰试点园区,全国仅有10个试点园区。
从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推进各产业节能降碳增效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合肥“抓大不放小”,不仅鼓励全领域、全民践行绿色低碳行动,还在工业、建筑、交通等11个碳达峰分领域实施及保障方案,加快构建“双碳”的政策和产业体系。
随着合肥不断开辟“双碳”发展新赛道,绿色低碳的理念已经全面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脉搏: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及,骑共享单车、搭公交、坐轨道交通等绿色出行渐成生活新时尚。
在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政策的道路上,合肥正“碳”路前行。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朱震宇
摄影 | 全媒体记者 杨凤炆
出品 |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