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传来佳音,中国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评审通过,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创了中国名录转换的先河。这意味着入选其中的温州泰顺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已从濒危迈向振兴之路。
3个项目除“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外,还有“羌年”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温州市文化与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方喜表示,此次转换名录,不仅是对木拱桥独特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更是对过往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肯定与激励,表明该项目具备了“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
中国独有的木拱桥,被誉为桥梁技术的“活化石”。自宋代至今,我国现存木拱桥约110座,浙江泰顺县、庆元县与福建多地尤为集中。然而,20世纪的城市化进程与木材稀缺等因素一度威胁其存续。2009年,在浙江和福建联动申报下,该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闽两省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履约实践,开展了一系列保护与传承工作。
多年致力于泰顺廊桥保护传承工作的温州博物馆副馆长季海波回忆道:“2003年,当我们找到时年79岁的董直机老人时,他是浙江省内唯一掌握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的造桥工匠。次年,在泰顺县文保部门推动下,董直机通过新建木拱廊桥的方式带徒授艺。他的徒弟曾家快、郑昌贵相继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泰顺县在国家及省市专家指导下,针对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这一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泰顺县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温州市出台全国首例廊桥保护专项立法《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加强廊桥实体保护,推进技艺“无形保护”,鼓励传承人参与实践、带徒授艺。多年下来,泰顺新建木拱廊桥45座。
2016年9月,台风“莫兰蒂”重创泰顺,冲垮三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廊桥。面对灾难,泰顺民众自发涉水抢捞廊桥木构件、组织募捐重建资金,上演了一场“全民救桥”行动。得益于木拱桥营造技艺在当地的有效传承与复兴,这些廊桥在同年10月便完成了主体修复。该修复项目成为中国唯一入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研究》,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记者 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