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牵引,聚力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大差距”,作为唯一设区市代表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介绍,“教共体”建设成效被央视点赞……近年来,宁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全国领先,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从“学有所教”向“甬有优教”跃升。
近年来,宁波把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的重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指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基础也是重点。”在市委统筹部署下,我市突出全域一体、全员覆盖、全面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注入了教育的澎湃动能。
家住鄞州区横溪镇横溪村的钱杨,是横溪镇中心初级中学初二学生。作为横溪镇中心小学的优秀毕业生,钱杨小升初时本来有机会去城区读书,但他和父母选择了留下来。钱杨的父亲说,13年前女儿小学毕业时,他想尽办法送去城区读初中,如今把儿子留下,是因为横溪镇初中的办学水平比以前好了很多。这所乡村初中从硬件到教学质量的“大变脸”,得益于老牌名校宁波市第七中学的“集团化”办学,打造以强带弱、资源共享、教研共融、教学共通、考核共进的“教共体”模式,使这所乡村中学得以借力快速发展。
近年来,宁波不断强化政策统筹,创新教育扩优提质的制度机制——
城乡区域同标共进。针对“城市挤、农村弱”问题,将全市22所优质高中超60%的招生名额,按照学生人数均衡分配到各城乡学校,从源头上提升乡村学校吸引力。针对“农村学校留人难、乡村教师成长慢”问题,建立山区海岛学校特设名师岗位、农村教师特岗津贴和职称评审倾斜等制度,健全名师带乡村教师、骨干教师城乡交流轮岗等机制,城乡教师交流率超30%。
公办民办同步提升。推进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24所薄弱学校转为公办。强弱结对打造覆盖所有公办学校的“教共体”模式,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随迁子女同城同待遇。高标准落实“两为主”原则(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把30.7万随迁子女全部纳入“甬有优学”体系,建立跨县域外来务工人员社保互认机制,实现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入好学,有意愿入读公办学校的学生公办资源享受率达到100%。
近年来,宁波不断强化资源统配,夯实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支撑——
构建优先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中小学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1.5倍以上,安排6亿元市级统筹资金精准支持义务教育,城乡生均经费基本一致。创新建立教师编制激励机制,向“双减”、支教助学等倾斜,2023年新增义务段教师编制4295名。
打造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坚持提高待遇与强化人文关怀相统一,对照当地公务员工资标准大幅提高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在全省率先培养正教授级中小学教师,常态化抓好师德师风教育,构建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育体系。
建设智慧绿色美丽校园。结合城乡有机更新,连续四年将中小学学位扩容作为民生实事项目,改扩建中小学322所、增加学位20.6万个,智慧校园超过90%。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达标率为100%,学校卫生保健室覆盖率为100%,学校教室护眼灯达标率为100%。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我们要凝心聚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上彰显‘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宁波担当。”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