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优势与挑战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两大持续性任务”,以及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四个着力点”。
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上海应当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建设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化都市农业示范区、城乡高度融合标杆区和乡村振兴先行先试区。要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径,打造农业高标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宜游、农民富裕富足富能、城乡共生共享共赢的和美乡村,建设城乡产业和融、生态和美、人文和合、治理和谐、生活和乐的城乡共同体。
就机遇而言,上海基本具备五大优势:
一是市场优势。上海独特的战略定位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长三角和全国三个大市场。特别是,2023年上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实际增速为7.9%,快于城镇常住居民的6.2%。
二是技术优势。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可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产业优势。近年来,上海探索形成了以智慧农业为代表的多种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四是生态环境优势。上海聚焦“美丽家园”和“绿色田园”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生产环境优化,取得阶段性进展。
五是制度优势。上海持续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入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就挑战而言,上海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战略定位提高的挑战。目前,上海农业农村的功能定位大体局限于服务大都市,工作开展也基本局限于“三农”领域。下一步,如何提升站位,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率先建成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是一个需要深入研讨的课题。二是提高农业产业效益的挑战。比如,农业产业效益与城镇化率相匹配的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三是加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步伐的挑战。
动力与依托
下一步,应以“五个中心”建设为动力、以“五个新城”建设为依托,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强资源统筹和投入,聚焦生产、生活、生态,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统筹于城乡融合发展之中。关键要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和产业集聚功能,以探索实施“六大工程”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探索实施农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工程。以农业产业结构性转型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品牌化发展,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活力。
二是探索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以农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依托科技、人才、资本等优势,建立通用性农业技术研发与赋能平台,推动智慧农业技术协同创新与资源共建共享,做大做强智慧农业。
三是探索实施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工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突出土地制度和金融服务的改革与优化,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四是探索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工程。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抓手,全域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以农业绿色发展为核心,坚持规划优先,推进以服务本地、绿色田园为基调的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行动。
五是探索实施乡村治理能力拓展工程。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突破,探索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坚持走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和上海发展需要的城乡体制架构和社会治理体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
六是探索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工程。全面畅通城乡循环,鼓励农业与非农产业联动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构建城乡生态环境共建机制,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传承,并着力吸引城市人才回乡创业、推动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团队首席专家、讲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