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迎难而上、勇毅前行,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年承担国家试点示范30余项,一大批原创性成果、牵引性项目、标志性改革接续涌现,科技金融赋能企业创新、城市生命线工程推广应用获国务院督查表扬。

笃定目标、奋勇争先,经济运行向上向好向优,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好于全省。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左右、增幅居万亿城市首位,本外币贷款增速居省会城市第1位,制造业贷款连续36个月保持20%以上增长,科技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分别增长18.6%、20%。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顺利完成。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稳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新站高新区再跨百亿台阶,五县(市)、四城区全国百强稳位进位,长丰成为全省第二个千亿县。

向新而行、厚植优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2.7件,分别居省会城市第2位、第5位。6项成果入选国家科学技术奖,“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一等奖。新获批组建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600户以上,总数突破1万户、三年翻一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净增2076户,总数1.3万户、居省会城市第5位。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列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户,总数248户、三年翻两番。新增A股上市企业4户,居省会城市第2位。新增独角兽企业3家,居全国第5位。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5万人、高技能人才16.1万人,新认定高层次人才增长1.1倍,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十强,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前进4位。

坚守初心、倾力为民,全年民生支出超12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居长三角万亿城市首位。分类提高低保、特困、孤儿等社会救助标准,惠及50多万群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87.5%,提高11.4个百分点。“难安置”专项整治让20多万家庭喜迁新居,为1万多户高龄独居老人安装火灾报警器,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22.5万个。儿童友好、产教融合、养老服务、便民生活圈成为全国典型,获评十大美好宜居城市。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力稳增长,向好态势持续提升。

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各项政策,争取上级资金增长超六成,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360亿元。滚动实施三轮稳经济发展政策,助力企业开拓市场、稳产增收,全年新增经营主体31.5万户、总数达178.7万户,新增“四上”企业1829户、创5年来新高。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50个,存量工业企业新增投资超千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3%。新招引项目1509个、增长16%,协议投资额增长17%。网上零售额超1500亿元、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长三角万亿城市前列。新引入品牌首店270家,新增蜀山新粮仓、包河万象汇等一批消费新地标,明珠广场风情街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举办展会600多场,综合经济收入超千亿,连续9年获评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

(二)聚力抓创新,发展动能强劲有力。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速,量子科技(合肥)产业研究院、全国首个量超融合计算中心建成运行,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成使用,深空科学城、量子精密测量设施正式开工,稳态强磁场运行再破世界纪录。“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天都一号、二号”成功发射,宇宙深空首次迎来合肥探月卫星。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在全国率先实体化运行,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正式落成。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改革全国推广,入选国家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科大硅谷”新布局海内外创新中心3家、总数12家,新建全球合伙人创新单元22个、总数50个,新落地科技企业超1200家,汇聚创新创业人才7万多名。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等成功举办,央广总台首次以科创为主题的“科晚”盛典花落合肥。

(三)聚力强产业,融合集群提速提质。

战新产业聚链成势。“一链一策”提升主导产业链厚度,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2.5%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5万辆、增长81%,出口增长3.3倍,合肥比亚迪晋升千亿企业,尊界“超级工厂”正式落成,入选全国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新型显示产值增长22%,产业集群综合排名全国首位。集成电路产值增长30%,动态存储、显示驱动芯片市场占有率全球前列。光伏和新型储能规模突破1800亿元,逆变器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四上”企业超400家,新获药械批件数量同比翻番。

未来产业加速起势。量子信息产业集聚企业数居全国首位,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聚变新能公司获央企注资,商业应用进程加速。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汇聚企业超140家。低空经济全面发力,有望成为全国首批空中交通试点城市。合成生物产业集聚企业超40家,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具身机器人研发制造一体布局,“启江”系列迭代发布。

智改数转赋能增势。入选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数据标注基地和可信数据空间试点。超大规模智算平台“飞星二号”投入使用,星火大模型综合性能全国领先,“羚羊”工业互联网连续3年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实现动态全覆盖,“灯塔工厂”总数6家、居全国第3位,安徽合力成为国家数字领航企业。

现代服务业升级聚势。新落地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300多个。新增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2家,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平台投入使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累计13家、居省会城市第2位。合肥法务区建成运营,首批引进高端商务、法务机构18家。新增5A级物流企业2家,入选首批全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

(四)聚力增活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科创赋能高质量发展”“双元制教育改革”被中央改革办推介。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获批AIC股权投资、“科汇通”试点,组建全省首支S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超4500亿元。“共同成长计划”入选国家优秀案例,为4000多户科创企业融资超1300亿元。深化“标准地”改革,启动城区“工业上楼”试点,“亩均论英雄”工作成为全国典型。20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部落地,入选全国十大营商环境创新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实体化运作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和联盟,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合肥)研究院,4个产业联盟联动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千家,10个产业合作园区新签约项目411个、投资额增长33%。开通合肥港至洋山港首条“河海直达”航线,“新三样”实现“一站式”出海。176项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合六路快速化改造加快推进,新桥科创示范区建设模式入选国家案例,与芜湖、马鞍山、滁州战略合作不断加强,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进一步深化。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进出口总额居省会城市第8位,入选国家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城市。新增境外世界500强设立企业20家、总数超百家,实际到位外资99亿元、增长36.8%。获批240小时过境免签,新开通国际客货运航线7条,国际旅客吞吐量增长1.8倍。中欧班列突破900列,新增城市站点31个,获批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五)聚力优生态,绿色发展全面加快。

巢湖综合治理系统推进,全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蓝藻水华面积十年来最小,十八联圩湿地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行动优秀案例。空气质量连续四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86%。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优良率90%,南淝河水质连续两年保持III类,派河入选国家“幸福河湖”,获批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完成营造林近12万亩,新建、改造提升绿地600多万平方米,新增公园游园56个,获评中国A级公园城市,园博园生态修复、天山公园更新改造经验全国推广。

(六)聚力促融合,城乡面貌焕发新颜。

新桥机场二期交通中心主体封顶,沿江高铁、合新高铁、巢马城际加快建设,下塘铁路专用线建成启用。大外环北环主体完工,在建高速公路达300公里,高速路网加密联通。金寨南路快速化改造完成,建成、在建快速路327公里。轨道交通4号线南延、8号线一期开通运营,地铁总客流量突破20亿人次。方兴湖等3个片区综合开发启动实施,104个城中村征迁任务完成近七成,改造老旧小区110个,建设保障性住房7800多套,建成棚改安置房3.9万套,完成“保交房”3.4万套,二次供水小区改造任务提前完成,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示范城市。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完成国家土地“二轮延包”整县试点,建成高标准农田40万亩,粮食产量首超300万吨。新增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授权量居省会城市第1位,新增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2家、总数居全国第2位,水稻良种出口连续6年全国第一。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90%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百万元村”占比达七成。

(七)聚力惠民生,人民福祉可感可及。

新增城镇就业20.9万人,“三公里”就业圈实现乡镇全覆盖,兑现惠企稳岗资金7.5亿元、覆盖岗位116万个,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2所,新增学位8.9万个,合肥一中淝河校区、八中运河新城校区等投入使用,建立学位预警机制,深化集团化办学,“好上学、上好学”需求匹配进一步改进。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诊,市三院新区、市中医院等投入使用,新增1个国家级、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新建35个长三角知名专家工作室。

文旅融合加快推进。市美术馆竣工验收,中心图书馆开馆运营,城市记忆馆建成开放。首次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延乔兄弟》等2部原创舞剧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新增14家“皖美民宿”,合柴1972、小井庄获评4A级景区,8个景点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合肥都市旅游圈发展规划初步完成,全年旅游人数超1.3亿人次,旅游收入两位数增长,入选中国研学游标杆城市。

(八)聚力保安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启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创新纳管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3.5万台电焊机“加芯赋码”,化工园区安全水平有效提升。开展物业服务水平提升行动,建立住宅小区业主自管机制。12345热线全年办理咨询服务507万件,成为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暖心线,入选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评估17个A+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深入推进,涌现“合肥义警”“窗帘之约”等一批基层首创经验,“四善一体”社区慈善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记者 王骏超 葛清政 代敏 整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6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