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122省道前行,到达丹徒区上党镇敖毅村时,路旁的招牌一一闪过:“桃园”“农场”“采摘园”……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小村庄的振兴故事。
一段不畏牺牲的红色历史
敖毅村的名字源自革命烈士王傲毅。王傲毅,原名贡孝兆、贡傲毅,乳名毛毛。1922年,他出生在丹阳一个贫苦的雇农家庭,给地主放牛度日。在苦难中成长的他,怀揣着改变命运、解放人民的信念。
1938年6月,新四军挺进茅山地区。年仅16岁的王傲毅毅然加入新四军,起初担任通讯员。他常穿越日伪军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文件。193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傲毅以智慧与勇敢闻名。在镇丹地区,他组织民兵伏击敌军,活捉日伪军、缴获武器,震慑敌人。在反“清乡”斗争中,他表现突出,被调至茅山地委工作。斗争中,他改名“傲毅”,寓意不屈不挠、勇毅向前。
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傲毅留守江南地区。他曾两次穿越铁路、运河,深入敌穴,将江南地区形势报告给上级,成功消灭多名敌人。
1948年3月5日,王傲毅与战友因反动保长告密被敌军包围。他们与敌激战数小时,为保护村庄群众,王傲毅果断决定突围。为了掩护战友,他身负重伤却依然掩护同伴脱险。最终,他耗尽弹药,不幸被捕。被捕后,王傲毅拒医绝食,坚贞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6岁。他的头颅被敌人悬挂示众,而这一暴行激起了民众更大的斗争热情。不到一周,我武工队镇压了告密的保长。为了纪念烈士,他曾战斗过的地方被命名为“傲毅乡”,如今为敖毅村。岁月流逝,这段红色历史依然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一条红绿交融的希望之路
敖毅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1年,村干部带领村民种植黄桃,闯出一条致富路。5亩、10亩、50亩、200亩……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300余户农民靠黄桃产业脱贫。如今,敖毅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刚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推广不出去,劳动力又跟不上,但大家坚持下来了。”敖毅村果农王云风回忆。如今,敖毅村的黄桃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黄桃已经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让敖毅村更有吸引力。”敖毅村党委书记侯国富说,以前种植水稻,一亩田只有600-800元的收益,现在种植黄桃,亩产可以达到上千公斤,收益5000多元。
王傲毅烈士的一句话始终激励着大家:“树高万丈,终当柴烧;人活千岁,不免一死,死要有个名堂。”这种无畏的英烈精神,激励着敖毅村人不断前行。
如今,敖毅村是上党镇最大的黄桃种植村,全村黄桃种植总面积1200亩左右,每年优质黄桃产量约130万公斤。每年的黄桃采摘季,村里还会举办黄桃节,吸引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6米宽的通村道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生态环境也更加优美。村里还办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设餐厅、文体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日间照料室等功能室。
新时代,敖毅村正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侯国富告诉记者,村里计划开发以辛文龙、王傲毅烈士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线路,结合黄桃采摘与民俗体验,让游客在感受红色精神的同时,体验乡村的自然美景与风味美食。
敖毅村的过去,是英雄不畏牺牲的红色历史;敖毅村的现在,是黄桃飘香的勃勃生机;敖毅村的未来,则是红绿交融的希望之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村民们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新时代故事。(记者 陶立波 通讯员 陈舒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