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王龙墓前感受“龙先生”的救国救民心

他是受人尊敬的“龙先生”,曾任镇江市市长,他为丹北地区革命斗争写下璀璨一页,是扬中万千革命烈士的一抹缩影。他,就是王龙烈士。

在日前公布的第三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中,镇江有3处红色遗址入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单,其中有位于扬中的王龙烈士墓。

王龙烈士墓位于扬中市经济开发区兴隆社区,四周冬青环绕,草木葱茏。墓碑正面书“王龙烈士之墓”六个大字,让人油然而生敬仰之心。

王龙,乳名兆龙,谱名王隆恩,参加革命后化名黄农,1909年1月19日出生于原扬中县定和乡翁家塘(现三茅街道普济村)的一个书香之家。他幼年时随父读师塾,父因病早逝,又先后在三茅和江南姚家桥求学。王龙天资聪慧、文笔甚佳,所作诗文立论新颖、文理通达、词锋犀利,十五六岁时即深得文坛名士赞许。

1927年,19岁的王龙迁居原兴隆镇码头街范家埭(现兴隆社区东四组),成家立业,在自家厢房办私塾,教书为生。此时的王龙是受人尊敬的“龙先生”,也是疾恶如仇、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

1933年11月,扬中发生“火烧七家”特大抗税抗捐农民运动——“江洲火案”。王龙是同情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并与“火案”的发起人过往甚密,因而被国民党政府列入“危险分子”,受到严密监控。

1934年,王龙出于义愤参与“江洲火案”发生后的反迫害斗争,亲笔向南京国民党政府状告扬中贪官污吏欺压老百姓的罪行,而被诬为“火案”的要犯之一遭到通缉,被迫避难于当时的靖江县六圩地区。经友人王渊林帮助,他仍以教书为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扬中一时处于无政府状态,王龙得以回到家乡。当他目睹当时的扬中土匪嚣张,日、伪、顽相互勾结残害抗日军民导致民不聊生的景象,立邀好友耿文模、王义之、杨文清去丹阳管文蔚部请兵扬中,为民除害、领导抗日。但此行不密,被汉奸告密不幸被抓,险被杀害,经多方营救方得脱险。

磨难和挫折没有使王龙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追寻革命真理、救国救民的意志和决心。

1939年4月,王龙再赴丹阳,恳请江南抗日挺进纵队进驻扬中。挺纵领导在扬中召开地方士绅座谈会,他应邀参加并被推举为会议记录员。这些经历激励了王龙,使他认识到有志青年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参军抗日才能实现梦想。

1939年春,王龙投笔从戎,随新四军一支队作战参谋盛威扬赴溧阳参加新四军,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一支队司令部副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官处副处长、新兵站站长。

1940年9月,因地方工作需要,王龙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调回扬中,担任县抗敌委员会主任,同年12月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他在艰难紧张的对敌斗争中不忘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他审时度势、巧妙运作,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民生。

1941年7月,王龙调任山南(丹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9月又调任武进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1941年10月,王龙历任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敌工委员会书记、中共丹北中心县委和苏中第五地委敌工部部长,一度担任专员公署秘书长,直至抗战胜利。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共苏中五地委、苏中五专署任命王龙为镇江市市长。

1945年9月7日,王龙在接受顽化伪军投降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1945年9月14日,苏中五分区党政军民联合公祭王龙同志。

1958年4月,扬中县人民政府于兴隆码头村5组建王龙烈士墓;1985年秋,王龙烈士牺牲40周年之际,为其修墓立碑;2009年初,扬中市政府为之增设“王龙传略”纪念碑牌。王龙烈士墓被列为镇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特别是在长期肩负着丹北全区敌工工作重任期间,王龙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信念,以高超的斗争艺术和胆识,出生入死,出色地完成一项项任务,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丹北地区革命斗争史册写下璀璨的一页。(记者 笪伟)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7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