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首页>地方频道>无锡>要闻

太湖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

  碧水汪汪,鹭飞凫游。昨天,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无锡太湖治理工作有了阶段性突破,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太湖无锡水域“颜值”再度刷新,即将交出一份颇具分量的年度“成绩单”。

  攀新高,太湖水质有望突破历史

  “今年太湖治理工作有望实现历史性突破。”作为一个老“治太”人,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负责人激动地说。

  具体而言,太湖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今年太湖、 蠡湖水质有望全年达到Ⅲ类,达到“良好”湖泊标准,取得历史性突破。二是主要入湖河流优Ⅱ比例得到较大提升(1—11月,同比增加4条)。三是今年上半年未检测到蓝藻水华,为2007年以来首次; 安全度夏期间太湖蓝藻密度、平均面积和最大面积均为2007年以来同期最低。四是连续两年未发现异常水体,太湖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

  “年底收官越来越近,无锡将乘势而上,奋力冲刺太湖水质年度达Ⅲ目标。”该人士介绍,今年1—11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保持Ⅲ类,连续三个季度被评为“良好”湖泊,总磷浓度0.048mg/L、同比下降11.1%,其中北部湖区和湖心区水质均达Ⅲ类,西部湖区总磷浓度为0.073mg/L、同比持平。

  藻情方面,安全度夏期间(3—10月),太湖平均藻密度为390万个/升,同比下降17.5%,其中蓝藻占比56.6%。“虽然今年夏季高温天数多,降雨量少,但藻情远好于2022年,也略好于去年。”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负责人说。

  保长远,超百亿治太工程“加速跑”

  太湖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生态底色愈发青翠。这幅绿色画卷的背后,是久久为功落实好打捞、清淤、调水等防控举措,以及完善提升管网和污水厂建设,这些都是治本措施。

  今年以来,我市已清理重点区域芦苇荡约9.25万平方米,近岸应急清淤10万立方米,累计打捞蓝藻147.9万吨、水草近6000吨,“减负”后的太湖越来越“年轻化”。

  湖区内,装备着长长“触角”的蓝藻长臂打捞分离干化一体船可用于蓝藻应急打捞与常态化水面保洁;湖岸线附近,梅梁湖蓝藻离岸防控工程建立起一道坚实的防线;生态安全缓冲区湿地内,水草随风摇曳,野鸟嬉戏其间……“目前,全市已在梅梁湖、贡湖、西部湖区建成投用16座加压控藻深井、116公里离岸围隔。”市水利局相关人士介绍,还将在马山七里堤新建2座加压控藻深井和13公里离岸围隔,同时在竺山湖口、兰山嘴与苏州交界水域建设3座加压控藻深井、27公里挡藻围隔及相关配套防控设施,进一步健全蓝藻离岸防控体系。

  项目是推进太湖治理的基本抓手。今年,我市用于治太项目的年度投资连续三年超百亿元,目前,省级治太任务已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市级治太任务完成量约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6.56%。随着各项治太工程的加速推进,藻情稳定向好、生态有序恢复,白鹤、白头鹤、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北方狭口蛙等珍稀物种陆续被发现,成为太湖水质改善的有力证明。

  起早干,为太湖“治未病”补短板

  2025年是国家治太总体方案、省市“十四五”治太规划中目标任务完成的节点年,也是我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9”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年。明年的治太目标是: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稳定’两个字对于河湖治理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业内人士表示,无锡必须持之以恒,在太湖治理上“起早干”“加油干”。眼下,我市正抢抓冬春“窗口期”,强化“夏病冬治”,加快实施供水安全、蓝藻防控、岸基清理、调水引流等12项工作举措,为明年安全度夏打下坚实基础。以生态修复工程为例,我市将扩大湖滨湿地带规模,以宜兴段、梅梁湾、贡湖湾东侧、竺山湾东侧为重点,结合清淤淤泥处置,加快实施定跨港—乌溪港湖滨带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扩充太湖水生态环境容量。

  加强“小流域”综合整治,是明年治太工作的重点“打法”。针对当前太湖治理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我市将围绕37条主要入湖河流及上游关联骨干河道、区域重点河道,组织开展沿河(湖)污染源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系统推进入湖河流两侧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及水体内源污染的协同治理,在固优补短中推动水质持续向好,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8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