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以百岁医学泰斗王振义院士为原型的话剧《清贫的牡丹》在江苏泰州兴化市上演,向家乡人民汇报了这位“医者仁心”的传奇一生。
王振义院士,祖籍泰州兴化,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难题,并无偿捐献专利,让每个白血病病人都吃得起药。他的一生,是追求卓越、勇于探索的一生,是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一生。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上的辉煌成就,更在于他对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
王振义最爱牡丹,他说:“清贫的牡丹生长在石头中,不是依靠石头本身,而是依赖石头周围泥土所给予的营养。”正如王振义的人生之道,做人要有进取的雄心,无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要努力工作,如牡丹一般蓬勃绽放;面对名利要学会看淡,成绩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就如牡丹的绽放离不开周围的泥土……
为学:报效祖国、为共和国医学事业奋斗
王振义祖籍泰州兴化,1924年出生于上海。王振义和其他7个兄弟姐妹从小在严厉的家教下长大,从小就知道勤勉读书的意义,父亲王文龙尤为重视子女的教育,经常教育孩子们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做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7岁那年,王振义的祖母不幸患上伤寒,虽请了沪上名医前来诊治,但最终仍然不幸离世。年幼的王振义,在那时便萌生了对医学探求的渴望。在后来选择大学专业时,王振义毫不犹豫地向父母表达了立志从医的愿望。1942年,他从震旦附中毕业,免试进入震旦大学医学院。1948年,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
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东院正门,一座5.3米长、1.7米高的青灰色泰山石巍然矗立。石上刻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八个字出自王振义院士亲笔,虽朴实无华,却深刻诠释了他毕生追求的人生使命。
为医:一生只专注“对病人负责”一件事
1986年的一天,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5岁女孩,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危在旦夕。“只要能救她,怎样都行!”家属哀求。此时,王振义已在研究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但还处于试验阶段,分析女孩的病情后,他认为可以尝试。女孩只吃了一周,病情真的出现了转机,之后情况越来越好,并最终实现治愈。这就是全球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1988年,癌症诱导分化相关成果被王振义发表在国际期刊《血液》上,这篇论文先后被《自然》《科学》等国际前沿学术期刊引证,还获得了国际权威学术信息机构ISI经典引文奖,成为全球百年来引证率最高和最具影响的86篇论文之一。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王振义毅然放弃了申请专利的机会,选择将自己和团队研究出的成果几乎以无偿的方式交付给了当时的医药市场,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30多年前,“全反式维甲酸”一盒只要11块钱,口服就行,被患者称为“特效药”。如今,即便是过了30多年,成本不断攀升,这盒药也只要290元,还被纳入了医保。王振义将重大科研成果以极低的成本惠及全球患者,展现了他医者仁心的高尚情怀,他的从医之路,正是科学探索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是医学界的一座丰碑。
为师:“一门四院士”人才队伍传为佳话
王振义院士从教数十年来,培养了包括陈竺、陈赛娟、陈国强3位院士在内的一代又一代医学人才,开创了“一门四院士”的传奇。作为导师,他共带教了33名硕士研究生、22名博士研究生。如今,这些学生传承了老师对医学事业的执着与热爱,都已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在人才培养和传承方面,王振义有一个“抛物线”理论,认为一个人在科研“抛物线”顶峰开始下降时就应退下来,让更强的下一代顶上去。正是这样的理念,让王振义培养扶持了几代血液学领域的中青年才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基础和临床血液学与相关学科发展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血液学研究要后继有人。”
2011年5月22日,87岁的王振义应兴化市政府邀请,第一次回到兴化,为600多名医护工作者就“怎样做一个好医生”作演讲。2013年11月9日,王振义来到兴化市人民医院新址,再次为400多名医务人员作讲座,并且与血液科医生一起商讨诊疗方法,进行剖析讲解。“把方法教给年轻人,把精神传给年轻人。”这是王振义回乡的真正目的。王振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师者风范。
“牡丹精神”传承,延续仁爱之心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兴化,但是从小我就知道兴化是我的家乡。这次能回来很兴奋,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回来看看兴化的油菜花。”在本次泰州《清贫的牡丹》演出前,王振义院士孙女、上海信谱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蔚欣然接受采访。
“爷爷偶尔会跟我聊起家乡往事,告诉我兴化是一个崇尚学习、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他回过兴化很多次,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这次因身体原因不能回乡,他也很遗憾。”王蔚说,虽然爷爷现在已年逾百岁,但是他每天都会坚持锻炼,他常说人的生命力很顽强,绝不能轻易放弃。
毫无疑问,王振义院士的人生经历对王蔚影响深远,“爷爷在生活工作中会对我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不管是从基因还是环境上来说,从事医学和生命科学,就是唯一想做的领域。”王蔚说,“我刚开始工作时,有一次在医院查房出了差错,爷爷知道后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将问题剖开,一步步帮我分析,告诉我应该如何去做,让我学到了很多,工作方法也有了转变。”
对于此次返乡演出话剧《清贫的牡丹》展现出的“牡丹精神”,王蔚也十分认同:“爷爷一直跟我说,金钱上只要能保证我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就行,人活这一生更重要的就是要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健健康康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