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捆打捆机在作业。(孙吉晶 孙佳骏 摄)
当前,我市小麦全面开镰。据统计,今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为32.2万亩,比上年增加2万亩。小麦面积增加,小麦秸秆也随之增加,预计小麦秸秆数量超过10万吨。
小麦秸秆该去哪儿?能否“变废为宝”?
昨天上午,鄞州区姜山镇励江岸村的一处麦田,几台履带自走式小方捆打捆机正在作业。机器经过之处,原本散落一地的小麦秸秆被整齐地收集、压缩,变成一个个紧密结实的草捆。
“去年底,我添置了5台新型打捆机,可以直接对小麦秸秆进行打捆。”当地种粮大户卢小艇说。
卢小艇是姜山镇较早对水稻秸秆进行离田打捆的农户之一。此前,他虽有打捆机,但一年内用的次数不多。“如果打捆的秸秆过多,没有地方可以存放;打得太少,秸秆打捆机的利用价值又不高,进退两难。对于小麦秸秆,以前镇里的农户以粉碎还田为主。”卢小艇说,现在镇上建起了农作物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秸秆不仅有了存放地,还能卖到热电厂产生收益。
据了解,姜山镇农作物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占地面积2430平方米,于去年底完工。而热电厂就是相距农田不远的宁波明州热电有限公司。
收储中心负责人张建江告知,热电厂在前不久完成了生物质燃料改造,秸秆等原材料的需求量迅速上升。收储中心内秸秆处理设备齐全,服务范围辐射整个鄞州区。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收储中心向农户收购秸秆,加工后再运往热电厂作为燃料。据了解,小麦秸秆收购价最高为每吨120元。
原本废弃的小麦秸秆产生了可观的收益,这激发了农户打捆的积极性。现在,卢小艇的服务队拥有7台打捆机,服务区域覆盖姜山镇。“打捆需求还会增长,我计划再购置几台打捆机,扩大规模。”他说。
小麦秸秆变为饲料,则是慈溪市观海卫镇提供的另一个答案。
观海卫镇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周边的一片农田,小麦秸秆打捆作业也在火热进行中。在收割机、搂草机和叉车的协助下,农田里的4台圆捆打捆机开足马力。没过多久,田埂上就堆起了3米多高的捆草堆。
“我们这边的小麦秸秆回收后主要用于饲料加工。”观海卫镇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负责人林卿介绍。该收储中心去年建成,目前共有15台打捆机,每台机器一天可以完成300亩土地的秸秆打捆工作,服务范围已经覆盖观海卫周边5个乡镇。
据林卿介绍,小麦收割后留下的秸秆,收储中心进行离田收集、打捆后,转运到定点处理公司。公司利用生态发酵饲料化技术,将秸秆加工成营养均衡的高附加值生态饲料。
“今年宁波首次大规模开展小麦秸秆打捆工作,眼下各地掀起了小麦秸秆收储热潮。”宁波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推广研究员张硕说,除了用作饲料、燃料,宁波也在探索秸秆高附加值工业化利用的新途径。
宁波利时日用品有限公司以秸秆为原材料,发明了秸秆塑料。用秸秆塑料制成的塑料制品,不仅使用体验与普通塑料制品相同,还没有塑料的气味,仔细闻还能闻到秸秆的清香。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正在开展以秸秆为原料制作禾塑复合材料的试点。这类禾塑复合材料既有木材的属性,如可锯、可钉、可刨等,又有塑料的加工灵活性,如可注塑、可挤出、可回收等,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硕表示,去年全市秸秆资源量在73万吨左右,但收储量仅16万吨,且以水稻秸秆为主,小麦秸秆大多用于还田。今年,宁波要扩大秸秆收储利用规模,推广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利用技术和典型模式,实现全市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率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