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起秧、农机施肥、机器插秧……当前,水稻插秧进入关键期。连日来,宿迁水稻种植农户抢抓农时,依托农业机械化加快栽插进度,让科技助力夏种工作跑出“加速度”。
起秧赶进度
农田染“新绿”
6月19日早上7点,宿城区埠子镇杨元村一处水稻秧苗田里,起秧工人正在辛勤地忙碌。为首的起秧工人名叫杨永猛,只见他手脚麻利地卷好秧苗,随后整齐地将“秧卷”摆放在育秧盘上。
起秧是个技术活,但是工序不复杂。像杨永猛这样的熟练工,3秒钟就可以卷好一份“秧卷”。起秧需经过揭、卷、摆3个动作,将秧苗从田中顺利分离后,再卷成“秧卷”,最后由工人搬运到运输车上,送往需要栽插的田头即可。动作不难,但是需要工人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力度太轻秧苗很难揭起来,力度太重则容易损坏秧苗。
“我从事这项工作已经3年了,每年6月中下旬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一天下来能赚100多元。”杨永猛说,像他这样的起秧工人村里还有许多,眼前这片秧苗田里就有7人。他们曾经是种地的农民,后来赶上了土地流转的“春风”,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后,又跟着这些种植大户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做工赚钱。
邵法威,今年48岁,是埠子镇新发村有名的种植大户。在忙完自己承包的360亩土地水稻栽插工作后,他带着工人为其他乡镇的种植大户提供土地托管服务,从起秧、栽插到田间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
田间的插秧机不时发出“哒哒哒”的声音,一份份大小均匀的“秧卷”被整齐地摆放在机器上,伴随着有节奏的机器声,一株株秧苗被整齐地栽入水中,农田渐渐由灰转绿。
“我雇用了14名工人,这些工人分工不同,有人负责起秧,有人负责运输秧苗,还有人负责驾驶插秧机、植保机等农机。工人们齐心协力,抢抓农时,全力确保夏种工作顺利完成。”邵法威介绍,他培育的秧苗可供1800亩土地使用。
植保机作业
保障秧苗健康生长
农田里,不少植保机正穿梭其中,驾驶员穿戴着防护装备,驾驶植保机进行施肥、施药、除草等工作。
“我会根据机具喷幅、田块形状大小、作物的行距规划作业路线,以防止机具在作业过程中压到秧苗。”植保机驾驶员许会军说,施药时间要结合病虫害信息以及药物标注的最低使用温度,农药的使用可以控制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从而保证产量和品质。
“我每天大概凌晨4点开始工作,要开电动三轮车运输'秧卷’,一天大概运输50趟,中间还要驾驶植保机在农田作业,忙到很晚才能回家。”许会军笑着说,他驾驶植保机工作已经5年了,这是一项技术活,规范作业才能确保粮食稳产增产、节本增效。预计到6月25日,这一阶段的工作就能结束,接下来他还会投入秧苗的后续管护工作中。
“现在我们的水稻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种植成本,种田变得更加轻松。”许会军说,比如300亩地,人工需要两到三天才能完成施药工作,植保机几个小时就能完成。
“近几年,我们引进了新型植保机以及其他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为农业节本增效装上更加强劲的'引擎’。”许会军说。
机械化插秧
跑出农忙“加速度”
栽种好夏秧,稻谷满粮仓。
眼下正是水稻秧苗移栽的关键时节,驾驶员钱建驾驶着插秧机在水田里来回穿梭。伴随着插秧机有节奏的轰鸣声,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秧盘上滑落。机械化插秧成为农田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是附近的村民,今年40岁,驾驶插秧机从事插秧工作已经4年了。机械化插秧比人工插秧效率高很多。”钱建说。
每天早上7点,在农田边,钱建会把运输车上的“秧卷”卸下并装上插秧机,随后启动操纵杆,不一会儿,田地便披上一件“绿衣”。“这块田有50亩左右,预计一个上午就可以栽插结束。再过一周,基本可以结束栽插工作了。”钱建说。
从传统插秧的“镐锄镰犁”到机械化插秧的“金戈铁马”,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让农户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
“机械化插秧相比传统插秧,不仅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能更精确地控制秧苗的深度、间距和行距,有利于水稻生长,实现农业节本增效。”钱建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还可以帮助他们成就一番事业。(徐欢 丁遥 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