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庐阳区杏林街道,有这样一群充满爱心、创意与热情的 “小伢”们。
单元楼下那些横七竖八停放的电动车,既阻碍通行又存在安全隐患,“小伢”们琢磨着如何让它们实现智能化管理;小区里,流浪小动物在寒风中冻得直哆嗦,“小伢”们为这些小家伙搭建起了温暖小窝;楼道里令人头疼的 “牛皮癣” 小广告,“小伢”们也立志让楼道重归干净整洁。
别小瞧这些社区小事,在这群“小伢”的积极参与下,悄然发生着大变化。
一个流浪猫小屋的设立
一只流浪猫死在了路边的花坛里。杏林小学的蔡雨橙路过,目睹了这一幕,心里很难过,久久不能平复。
这条路是蔡雨橙前往杏林街道双桥社区活动中心的必经之路。此后,每次路过此处,她都会想起那只小猫。给流浪猫狗一个家,成了她心里一直惦记的事儿。
作为杏林街道“小伢当家”活动的儿童代表之一,蔡雨橙想到了每年暑期社区都会学生参加儿童议事会。于是,她和同校的黄依一等10余名小朋友组队,在2024年暑期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展社区流浪猫狗救助活动的提案。
随着2025年寒假的到来,这份提案到了落地实施的阶段。刚刚过去这个寒假,他们来到社区学习制作流浪猫屋。
“能用自己的双手能为流浪猫搭建小窝,我真是太开心了……”参与猫屋制作的樊秋甯同学主要负责设计门窗样式,看到一个漂亮的猫屋在自己和小伙伴手中诞生,心里很激动。制作完成后,猫屋很快被安装好,流浪猫有了一个温馨的“避风港”。
从观察者到参与者 在“议”中成“事”
事实上,除了救助流浪猫狗,孩子们还参与了各种多元活动,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
比如,他们注意到电动车乱停放,就建议合理规划停车和充电;发现小区随处可见烟蒂和垃圾,就提出多设收集器和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上学的时候发现校园门口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就建议设置应急路障……每一个建议的落实,都让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得到了一次提升。
从“被关爱”“被保护”到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小伢当家”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原来也可以成为“小管家”,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如今,寒暑假街道时常会组织小伢们开展义务植树、垃圾分类宣传、修剪小树枝、帮助瓜农卖瓜、为环卫工人送清凉等志愿活动,壮大了辖区公益力量。
从发现问题,到提出建议,再到参与解决问题……在社区治理中,孩子们全过程参与,从观察者变成行动者,在“议”中成“事”,真正培育了他们的社会治理素养。
2024年暑期,就有近200名儿童参与到儿童议事会项目,提出15个卓有成效的社区治理提案,其中三个提案已与社会组织签订协议落地实施,真正实现了孩子参与治理,不仅为社区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实践成长的平台。
“成人助力团”共助“小伢当家”
“每年暑假,街道团工委都会联合社区招募儿童参加红领巾儿童议事会,围绕当下社会热点或儿童关注度较高的问题确定议题。”杏林街道团工委书记孟宇昂介绍,2022年,在庐阳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妇联、团区委等部门的组织引领下,街道成立了红领巾儿童议事会,打造颇具特色的“小伢当家”品牌,广泛招募社区儿童代表,通过调研议事、提案建议、志愿服务、学习宣传等方式,让儿童参与社区治理。
“小伢当家”活动开展以来,先后围绕“网络法治”“垃圾分类”“空间设计”“交换空间”“民族文化”“网红玩具”、暑期防溺水等各类议题开展议事活动,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
一个街道、社区的治理,为何要如此重视孩子的意见?对此,杏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常静说:“孩子们是家庭的核心成员,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在‘当家’这个过程中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尽可能发掘自身潜能,并且带动更多家庭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我们希望‘小伢当家’不仅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舞台,也能成为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让更多孩子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庐阳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小伢当家”活动开展过程中,区关工委和街道还联合链接社会组织资源,成立“成人助力团”,为儿童议事会提供成人助力。
未来,庐阳区将进一步深化“小伢当家”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在全区推广实施杏林街道的成功经验,与教体、妇联、群团等多部门联动,形成项目共建,家校社共育的局面,让“小伢当家”撬动社会治理大和谐。
合肥在线-合新闻 记者 王书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