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龙坞茶镇,打卡潮流市集、享受音乐节的狂欢;在文三路上,沉浸式感受元宇宙、硬科技及前卫的“数字消费”体验;到天目里,欣赏别家综合体里难寻的中国传统戏曲和充满“国际范儿”的优秀剧目……
如今走在西湖区,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传统”认知正在被“颠覆”,令人惊喜的变化发生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甚至是街头巷尾。
今年年初,西湖区提出要奋力打造文创高地,做精做强“两镇六街区”,即艺创小镇、龙坞茶镇,以及留下古镇历史街区、三墩镇五里塘历史街区、转塘艺术生活街区、曙光路城市漫步风情街区、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和天目里国际街区,通过推动文创、云创、科创“三创融合”,不断吸引人才、产业、艺术、科技、高校等各方资源要素的汇聚,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通过不断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两镇六街区”的先行先试,正是西湖区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径的一项破题之举。
改革案例
美丽乡村探索“茶叶+艺术”发展新路径
在不久前举行的西湖区文创高地建设推进会暨文创大会上,与会嘉宾几乎人手一瓶的新茶饮成为亮点——从清新的三桃李配茉莉绿茶,到甜蜜的凤梨配碧螺春,再到创意无限的芒果百香果绿茶……一款款来自龙坞茶镇的“西湖味道”给大家带来了无限惊喜。
今年以来,龙坞茶镇全力打造“中国第一茶镇”,这里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更是将茶产业与旅游、会展、文化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茶文化产业与旅游、美学结合的新路径,频频“出圈”。
在西湖区的美丽乡村,不仅传统茶产业走出了新茶饮的路径,更是探索出了“茶叶+艺术”的乡村共富发展模式。从艺术家入驻到“艺术村长”上任,艺术融入了茶产业发展,带动茶农增收,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茶园、音乐、派对、咖啡、骑行……数个文艺标签也激活了西湖区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光明寺水库、何家村骑行赛道等“网红”打卡点凭实力“破圈”,成为周边游、短途游“顶流”——今年1-7月接待游客316.36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营收2.69亿元,同比增长3.51%;带动农产品销售2.8亿元,同比增长15.12%。
眼下,西湖区最具感染力的艺术街区——转塘艺术生活街区正在加速推进3个核心项目,其中既有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打造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也有链接高校资源与社会艺术的沉浸式市集,构建形成“城乡呼应 全域艺术”的总体格局。
艺术“搭桥”、校地“联姻”、三创融合……西湖区抢滩布局电子竞技、短视频、直播电商等前沿赛道,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在西湖大地开花结果——诞生于西湖区艺创小镇的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成功预售,火爆全网;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动画项目《苏东坡》正式发布;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荣获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影片奖”……众多成果“出圈”的背后,正是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精彩碰撞的结果。
改革路径
聚焦形态、业态、生态三大变革
西湖区以“两镇六街区”为重要阵地,聚焦形态变革、业态变革、生态变革,推动文创高地建设再迈新台阶。
形态变革关键在于讲好人文故事。西湖的“两镇六街区”都有各自的历史故事,以“万担茶乡”龙坞茶镇为例,这里的人们家家采茶、制茶、饮茶,世代传承。今年,西湖区“六六行动”中提出,龙坞茶镇要坚持“三茶统筹”,加快茶博会会议会展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中国第一茶镇”。随着一个个“未来乡村”“国际艺术村”相继“走红”,市集和音乐节也“搬”进了乡村茶园,让茶乡释放出了年轻的活力,不断增强街区品牌影响力。
业态变革关键在于做强经济文章。西湖区坚持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例如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将国潮文化和数字化产业相结合,集聚了一批年轻人喜爱的潮流项目。此外,转塘艺术生活街区通过联动“两院两镇一中心”——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艺创小镇、龙坞茶镇、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等特色艺术资源,发挥“艺术村长”项目优势,打造“艺术+产业”的新高地。
生态变革关键在于走出开放之路。今年以来,西湖区从街区物理边界入手实现了改造的突破——比如,围绕国际街区打造,天目里初步打通了周边10余幢建筑物理屏障,曙光路打开了浙江省图书馆、杭州市少儿图书馆的空间界面,让群众能够在街区中自由进出。随着西湖区影视、跨境电商等产业“出海”搏击,云栖大会、中国视听创新大会等国际性会展品牌相继落地,一个更为开放的生态格局正在形成。
点评
“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相互促进
在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韩芳博士看来,一方面,一项“文化创意”的高质量商业化、产业化,离不开先进技术的赋能,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也为一些新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都离不开“想象力”,譬如,一些新技术曾经出现在科幻影片中。
“拥有独特科创资源和文创资源的西湖区以‘两镇六街区’为抓手奋力打造‘文创高地’,不仅是在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消费,更是在营造能孕育和吸引优秀艺术家、科学家以及企业家的生态。”韩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