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科大硅谷:凸“高”为“谷” “科创力”拔节而生

  原标题: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 凸“高”为“谷” “科创力”拔节而生

  近年来,“科创蓝”已经成为安徽的主打色,一个个科创企业在安徽落户,一件件科创产品在安徽诞生,在江淮大地上,创新已经成为创业的“日常”。

  作为安徽省会,“创新高地”合肥,这两年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就是“科大硅谷”。名为“谷”,实为“高”,在逐梦科创的“科漂”眼里,“科大硅谷”就是合肥这块创新高地上的创业乐园。

  2022年6月13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从此,一座汇聚全球力量打造的创新之谷——“科大硅谷”应运而生。

  现在,“科大硅谷”链接各大高校院所资源,高层次人才在这里汇聚成势,凝聚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科创力”,高新科技成果在这里加速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在“谷”如沐春风,拔节而生。

  凸“高”为“谷”,“科大硅谷”正以“强磁场”之势,吸聚人才和科创资源,厚植创新沃土,隆升起科技创新的新高峰。

  探索“科创+” 打造新模式

  “作为通过中国科大赋权成立的高科技企业,为能落在科大硅谷片区而骄傲。”中科优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良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于2023年获得高层次人才补贴,这对创业初期企业的孵化有非常大的支持作用。

  何为赋权成立?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中国科大入选全国试点单位,首创“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2023年,通过知识产权赋权转化成立合肥中科优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产业化的企业作为向产业界输送人才的平台,以人才链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在学校的支持下,李良彬顺利通过赋权改革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通过建立健全科研成果的赋权等转化机制,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打消科研工作者创业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安心创新创业。

  偏光片上游原材料几乎全部被外国垄断,相关企业对产品具有完全的定价权。李良彬表示,从整个产业链上来说,境外企业等于掌握了国内新型显示产业链的价值链和供应安全。

  中科优材自成立以来就以打破新型显示“膜咒”,引领高端光学创新为使命。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已经完成了项目规划、设备安装和投料试运行,下一步将对工艺和设备进行优化,并向下游客户送样验证。

  借助“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的链接,中科优材顺利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让公司得以迅速招募并组建完整的产业化团队,产线和工厂建设工作如期开展。

  同时科大硅谷积极在产业链企业中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迅速融入产业链,使企业的研发方向更加聚焦;另外,得益于科大硅谷的政策解读和一对一赋能,让公司能紧跟政策方向,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科大硅谷在科创人才、项目落地以及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希望未来企业在科大硅谷的支持下,能够打通全球资源,汇聚科技人才,招引金融资本,解决合伙人、资金和场景等重要问题。”李良彬说。

  都到“谷”里来 梦想新GUi处

  新上海人杨青,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方向是精细化学。2021年来合肥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创业梦——在上海组建了一支完整的研发团队,并在化学医疗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效益。

  按照预定的发展轨迹,他的团队将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但是缘分妙不可言,因为研发需求,杨青来到了合肥市先导功能分子研究院。在这里,他找到了一个全新方向:合成生物。

  彼时合成生物是科技产业化的热门选题,恰好也是杨青在合肥先导院的科研课题。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的安徽,正全力推动“科大硅谷”建设,让处于“书架”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陈列在“货架”上的产品,从而实现产业化,进而赋能区域发展。

  天时地利人和,说干就干,杨青拉来三位合伙人,成立了和晨生物。半年时间,完成了两轮融资——2022年9月份天使轮由怀格资本独家投资;12月份天使+轮由弘博资本、国元创新共同投资,怀格资本持续加码。

  就这样,一个资促产的故事发生在了一家初创企业身上。杨青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在安徽的“科漂”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他表示安徽不仅有政策的支持力度、高效的政务和金融服务、务实的科创理念,更有场景应有的实践,这让科技成果转化,在科研工作者眼中变得更加具象。

  目前,和晨生物已经成为国内最早实现美容界明星产品“麦角硫因”生物制造的公司之一,在这里,1吨葡萄糖可产出12公斤麦角硫因,“价值放大100多倍,但成本不到传统生产的十分之一。”

  从一名“沪漂”到成为创业在合肥的“科漂”,杨青表示,来安徽,来对了!

  在美国硅谷工作的许伟伟,举家来到科大硅谷;心怀“航天梦”的安徽人李季,带着项目“漂”遍四地后,落户家乡;“少年班”毕业生吕川,再次怀揣科技成果“情定”安徽……

  不仅是杨青,在“科大硅谷”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搭建产学研平台,赋能科技成果转化下,截至2024年6月底,科大硅谷全片区新入驻科技型企业1520家。

  如今“科大硅谷”已经成为梦想新GUi处,“科漂”新乐园。

  产业链汇集 凝聚“科创力”

  不仅直接对接高校资源,“科大硅谷”还从全球300多个团队中,遴选海尔海创汇(大企业创新创业平台)、璞跃中国(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生态平台)、北创营(一流高校创新孵化平台)、云岫资本(中国领先的科技产业精品投行)等作为全球合伙人。

  依托全球合伙人资源禀赋打造36个创新单元,“科大硅谷”努力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摇篮”。

  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产业链是什么感觉?

  “楼上楼下‘串个门’,研发和市场就‘对上了’。” 八方地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飞有感而发。

  2023年初,该企业正式落户合肥,并入驻硅谷大厦,致力于糅合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地动信号技术,让AI学会对声音与振动等物理参数进行准确且高效的“解译”,技术可应用于交通管控、事故预测、城防监测等领域。

  今年4月,徐飞和公司楼下“邻居”——安徽亦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相识,这也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侧重电力行业。聊天过程中,两家企业对于“关于输电塔的人工智能安全监测”的需求“一拍即合”。

  以前需要费很大功夫的事情,现在在科大硅谷,楼上楼下就解决了,大大降低交流沟通的成本,“高效、直接,打10个电话不如见1次面。”徐飞说。

  目前,在这座硅谷大厦里,已经有了4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入驻,有些重研发,有些偏市场,有些定位产业前端,有些处于后端。

  现在,企业有了技术需求,可以“上楼”问问,成果想要应用场景,可以“下楼”找找。

  科研与产业间的高墙,从物理空间上被直接打破,高效协作且共生互补的楼宇创新联合体模式正引凤来巢。

  在“科大硅谷”片区,一座座楼宇的上下楼,成为了产业的上下游。

  合理的“排兵布阵”,在这里以楼层为单位被细化,大量科创企业落地,无需多虑,即可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拔节而起的高楼,成为凝聚成势的“科创力”,“科大硅谷”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顶层设计,打造全新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描绘出更加美好的科创未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0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