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要闻

上城区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赋能“最美红巷”建设

title="17.jpg" alt="17.jpg" style="border:none;" src="https://www.hangzhou.gov.cn/picture/0/s2408221021448741530.jpg" width="400" height="300"/>


馒头山社区医养护驿站


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下,如何让“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拥有更优解,成为基层治理的新课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其中,重点提到“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

在上城,一家家“医养护驿站”的落成为课题解法提供了新思路。在“家门口”打造健康养老阵地,给老年人提供有品质的生活,既顺应了“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新时代愿景,也让生活在此处的百姓幸福成色更足。


打造首家“庭院式”医养护驿站

实现在“家门口”健康养老

上城区梵天寺路54号,南宋皇城遗址的核心区,南星街道馒头山社区医养护驿站便立于此间,这也是上城首家“庭院式”医养护驿站。

从门口往更深处走去,穿过一条旧式长廊,几栋白墙灰瓦的两层式建筑错落地排列着,蜿蜒的小径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半开放式空间。院落里绿植丛生,让本就依山而立的建筑群更加“有氧”。

“这几栋白墙灰瓦的建筑分别是日托照料中心、馒头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文化大礼堂,旁边还有一个社区食堂,各阵地间距不足20米。”馒头山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顾盼介绍道,几个重要阵地构成“庭院式”驿站将医、养、护等功能结合起来,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居家社区养老空间新形态,能更方便地满足居民需求。

住在宋城路247号的陈阿姨是双职工家庭,家里有一位88岁的婆婆,患有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不太放心把她一个人放在家里,自从有了这个医养护驿站,我每天早上8点半把婆婆送过来,下午4点半以后来接她回家,除了中午在社区食堂吃一顿饭,其他都不用花钱。而且日托中心有护理员,会按时提醒吃药,还能提供助浴等服务,旁边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也让人很放心把老人托付给他们。”对此,陈阿姨赞不绝口。

李爱娟奶奶是陈阿姨婆婆在驿站认识的好朋友,年近90岁仍然精神矍铄,她每天都要来驿站“打卡”。“我从家里走过来只要几分钟,每天早上过来测个血压,然后做一做运动,有的时候还会教我们唱唱戏,可有意思了。”说罢,她便唱起越剧《红楼梦》中的桥段,眼里满满都是幸福。

“以前,社区卫生服务站更多的是以‘医’为主,现在,医养护驿站将几个阵地有机串联在一起,扩大了‘养’和‘护’的服务范围,不仅能够提升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极大方便了居民就近享受高质量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书记姜永乐表示。


健康赋能基层治理

助力全域推动“最美红巷”建设

在家门口实现“老有颐养、病有良医”,医养护驿站打通了医养结合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生活在上城的幸福感变得更加具象,也成为“最美红巷”建设的有力托举,而其背后离不开区、街道、社区等多方合力。

以馒头山社区医养护驿站为例,“曾经的日托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文化大礼堂等公共服务区域,日常运行相对独立。后来是街道、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住有利契机,利用‘庭院式’的布局,整合三方资源,延伸了医养护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顾盼介绍,这一新模式,不仅温暖了皇城根下老年人的心,也让居家社区医养落到了实处、细处。

医养护驿站成为上城区探索“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结合新范式、打造老年人一站式健康“打卡”便捷通道的又一例证,“医养护驿站”正在成为充分展示基层治理先行示范的“最美窗口”。

今年,“医养护驿站”建设被列为上城区民生实事项目,在全区14个街道全域推进,并积极培育打造了馒头山、小营巷、运新等一批品牌驿站,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专业、温馨的健康服务,努力打造“最美红巷”行动公共服务项目标志性成果。

“未来,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继续深化医养护一体化健康服务,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学习政策理念、拓展知识技能、加强队伍联动、跟进绩效激励、开展效果评估,提高医养结合服务供给能力和可及化水平,让医养护驿站不仅是医疗服务体系的延伸,更成为居民健康管理的有力支撑。”上城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7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