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荷实验学校学生课间运动。
新学期已过一个多月,“课间15分钟”的话题仍被师生热议。最近,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在学生中做了调查,统计学生在这15分钟里究竟都干些啥,结果让老师们有些吃惊,多数学生更想待在教室里,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这15分钟学生们想怎么安排?是“静”点好还是“动”点好?记者走进学校,和师生们聊了聊。
仅19%的学生在课间“动”了起来 更多人选择聊聊天、养养神……
记者向DeepSeek提问:“近段时间媒体报道杭州学校‘课间15分钟’有哪些高频词”,其中“体育活动”“传统游戏”“课间活动”排名前列,但是,采荷实验学校的调查数据却呈现着另一种情况,在对学校初一至初三的4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只有19%的学生通常会在课间进行体育活动,约33%的学生选择上厕所或接水,剩下的学生会闭目养神、聊天,或预习、复习功课。
记者在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后前去探访。在学校的风雨球馆里,已经有四组学生开始打羽毛球,“羽毛球和乒乓球是学生最爱的运动,大家使用场地也很有序,先到先得,有些学生为了省时间,会直接把羽毛球拍放在球场,一来就开打。”体育老师项金忠介绍,操场上也有不少学生在晒太阳。
和室外的喧闹不同,一走进学校的主教学楼,耳边顿时安静下来,确实有不少学生留在教室里,如初二(1)班40名学生,就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留在教室,和学校的调查数据基本一致。
在教室里的学生都在干啥?初二(2)班的学生陈涵隽告诉记者,自己下课习惯在座位上放松、喝点水,“我们班属于比较‘文静’的,如果坐久了,就会到走廊走一走,如果不累,就在教室里看会书、放空一下。”隔壁班学生翁睿卿也说,老师专门把周二设为活动日,鼓励大家出门踢毽子、打羽毛球,但自己习惯静下来,“其实在教室里也挺好的,可以跟同学聊聊天,我觉得课间延长的意义就是,我们的选择多了,我们可以选择出去或是待在教室里,比原来10分钟要更从容。”
小翁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在调查问卷上,问卷中“你更想如何度过课间15分钟”这一问题下,只有约21%的学生想去运动,剩下的学生基本都想做自己的事,或是跟同学聊天、到走廊上走走看看。
社交空间、时间规划力…… 中学生对课间安排有自己的想法
看到这份调查结果,采荷实验学校校长谢振宇直言在意料之中:“这学期刚开始,我们老师一起商量如何安排课间活动时也有疑问,安排这么多体育运动,学生是不是都喜欢?”
这位“90后”校长也能理解待在教室里的学生,“15分钟要干什么,不能一刀切,青春期是最渴望人际交往与同伴认同的阶段,但现在想在学校里拥有一段健康、稳固的友谊越来越难,‘课间15分钟’最主要的目的,我觉得是呼唤学校社交属性的回归。”而坐在教室里和同学聊聊天,结伴一起在走廊走走,同样能满足学生社交的需求。
“千万不要小看这延长的5分钟。”谢振宇还提到,除了给学生更多社交时间,课间延长还让学生能把节奏缓一下,“初中生在校时间都排得比较满,下了课在座位上整理、放松一下,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也挺好。”老师们的课间如何过,也有了“转向”,“我们盯牢老师,不能拖堂、提前上课,把15分钟完全留给学生,让老师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课间休息的方式,提升他们规划闲暇时间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德育。”谢振宇说。
不少老师也正在这种“转向”中摸索。一名初一老师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出去运动的学生“收回来”,“有些喜欢打球的学生跟我开玩笑:‘老师,如果你不管我,我都不想回来上课了。’所以,规划时间、遵守规则的能力和意识,会变得极其重要。”
采荷实验学校正基于这次调查结果,修改学生守则,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记者获悉,杭州这样做的学校不在少数。
相关新闻
小学生不会规划“课间15分钟”? 看看学生设计的这两套“模板”
杭州市丁兰第二小学的一群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六年级200多名学生做了个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学生喜欢活动的区域,教室占比最大,超过三成,排在之后的是饮水区和走廊,男生更“好动”,想运动的占比比女生高,女生更想休息、聊天。
学生齐若晴给同学做访谈时发现,多数学生缺少对课间的规划,“只有几个同学提到了‘我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来我们发现,如果不合理规划时间,课间再怎么延长也不够用。”她和“调查组”成员想研究合理规划这15分钟的版本。
记者看了这些版本,人群非常细分,做了男生版、女生版和男女综合版,每个版本下还有分类,例如男生版还分为“学习版”和“运动版”,可能是填问卷的女生比较多,女生版分得更细,分“聊天版”“益智版”“学习版”“放空版”。
最终,学生们根据这些版本,做了两个通用版:“2分钟上厕所、喝水+8分钟自由活动+5分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或“5分钟课前准备、学习收尾+7分钟自由活动+3分钟上厕所、喝水”。小齐很清醒,“我们制作出的版本,或许不适合每一位同学,但我们想说的是,不同人的15分钟应该有属于他的不同的样子。”目前,他们准备将这份研究报告送到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