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锦波在草莓大棚里对有机草莓进行疏果疏叶。
台传媒记者朱小兵文/摄
“嘟嘟嘟……”2月11日上午,在黄岩中德农场的机耕路上,迎面驶来一辆三轮电动车,车上下来一位中等身材、脸庞黝黑的中年男子,声音爽朗洪亮,他就是农场负责人李锦波,“我刚巡田结束,欢迎你们的到来。”
步入田埂,李锦波蹲下身子,随手抓起一把泥土,鼻子凑近闻了闻。“你闻闻看,健康的土壤闻起来是香的,它的透气性会很好。”
从昔日的农业“门外汉”到如今地道娴熟的老农民,这位“现代农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人生有无限可能”。
多年来,李锦波一直践行一种耕种方式——澳洲“德米特”活力农耕法,用绿肥按特定配方施肥,改善土质结构,让土地变得肥沃、有活力,这样种出来的庄稼品质高,养的牲口也壮实,产出的农产品更健康。
圆一个田园梦想
“我原来是做化工行业的,一做就是20多年。现在天天卷着裤腿,脸晒得黑不溜秋,成了个地道的农民。”说起这跨界,李锦波感慨,“说实话,我自个儿都没想到,一下跨这么大一步。”
李锦波出身普通工人家庭,早年在工厂打过工,后来在商场摸爬滚打,好不容易成功了,却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自己从企业老板摇身一变成了农场主。
而跨界与农业结缘,源自2012年去德国法兰克福的一次考察。当年,他在当地一家有百年历史的有机农场住了几天。
“那农场可气派了,有上百年历史呢。白天,我们在农场四处溜达,里面种植着小麦,还有大片的草地和成群的奶牛,生态环境好得不得了。到了饭点,吃的面包、喝的牛奶,还有蔬菜沙拉,全是农场自己产的,既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李锦波回忆起来,满是怀念,“这不就是我一直盼着的田园生活嘛!”
李锦波一下子就被农场里那股子活力和生机给征服了,从那时候起,他心里就有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念头。回国后,他一门心思想找块地,打造一个自己梦想中的农场。
“放着好好的企业不做,跑去当农民?”周围人的不理解,他没理会。
2013年,李锦波找了好久,终于在黄岩北洋镇称歇村流转了近200亩土地(现扩至320亩),正式开始种有机粮食和蔬菜,一头扎进了自己的田园梦想之中。“我去了好多地方考察,最后选了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里临近长潭水库,水质好。”
花三年时间“养地”
田地里,鸡群在悠闲地走动;鸡舍里,母鸡在鸡窝下蛋。田间的小池塘边,成群的小鸟在树梢上欢快地鸣叫,边上有在和鸣的鸭和鹅……行走田间,入目一派田园风光。
“上海复旦大学一个教授来考察过,说农场里有鸟类30多种,其中有些是平时在农田里看不到的种类。”李锦波说。
在离池塘不远处的农具房附近,帆布遮盖着一大堆酒糟。“这些酒糟发酵后可以作为肥料,也可作为鸡、鸭、鹅的饲料。”李锦波介绍,目前在农场里,通过绿肥种养还田、水稻秸秆还田、大米酿酒、米糠喂鸭、畜禽粪便堆肥……与种植蔬菜、水稻以及配套养殖的鸡、鸭、鹅等,实现了一个生态循环的闭环。
这一切都源自澳洲的“德米特”活力农耕法。
“我的农场刚开始时,农田的土质和其他很多农田一样,由于长时间使用化肥和农药耕种,土壤板结、肥力匮乏,健康状况堪忧。”李锦波说,“健康的土壤,是松软透气的,是富含腐殖质和各种微生物的。只有在健康的土壤里,才能种出健康的农作物,放养出健康的家禽家畜。”
“万物生于土而归于土。”李锦波认为,土地是有生命的。中德农场开展了连续三年的“养地”,在田里种植紫云英、黑麦草、三叶草等绿肥,中间夹种一季少量的水稻或者小麦。
“这三年里,水稻或小麦都不收割,直接在田里和绿肥一样,当做肥料,增强土壤肥力并改善土壤状况。”李锦波介绍,每年他定期将农场的土壤送去检测相关指标。
这中间,也走过弯路,交了几百万元的“学费”,但李锦波认为值:“对我来说,健康的土壤才是农场的命根子。”
种地离不开技术
最近一段时间,李锦波种植的有机草莓销量火爆,没怎么做宣传,前来订购的顾客一拨接一拨,卖到了100元一斤还是供不应求。
走进草莓大棚里,工人们正在进行疏果。一垄垄地里,埋着用于喷淋滴灌的管线,地上间隔5到10米左右距离,都插着黄色或蓝色的粘虫板。“这些是用来捉虫子的,主要是利用昆虫的趋色性。黄板主要用于防治蚜虫、粉虱等害虫,蓝板则针对蓟马、螨类和多种蝇类。”说起这些来,李锦波如数家珍。
为了种植有机草莓,他花了三年时间去研究。“农业是一个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但没有亏损的农业,只有亏损的农人。种地,技术是关键。”最近,李锦波又迷上了二氧化碳发生器。
在其中一个大棚入口处横放着一台圆筒状装置,另有两台小巧的机器背靠背放在中间,这就是二氧化碳发生器了。
“这是从日本引进的机器,小小的一台要1万元,使用面积300平方米,这个棚近500平方米,所以用了2台。”李锦波说,“使用这个机器是为了促进草莓的光合作用,能增加草莓的甜度和产量。用这种方法种植的草莓品质更好、体型更大。”
在农场的榨油车间,一台来自德国的冷榨油机轰鸣不断,植物油顺着管子滴到油桶里。“我们采用冷榨工艺,它能最大程度保持种子原有营养成分,避免产生有害物质。现在加工葵花籽油、山茶籽油、菜籽油、亚麻籽油等4种油,一天能加工600斤种子。”李锦波介绍,他还计划把草莓加工成草莓酱,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机器。
走进农场专门放置农机具的大棚,里面放置了各类农机。“育苗、插秧、收割、养地、绿肥还田、深松地这一系列环节都采用了机械化操作,320亩的农场,真正的操作工人只有4个。”李锦波介绍,农场种植的农产品已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可以免检出口欧洲。
“涌现更多的农夫”
如今,李锦波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巡田,对土地的呵护已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
采访过程中,在田间行走时,他自然地弯下腰,将一个装过有机质土壤的塑料袋捡起来,攥在手里,等靠近垃圾桶时投放了进去。“只有你尊重土地,土地才会给予你正向的回馈。”
也正是基于这份敬畏和尊重,李锦波给他的农场命名为中德农场。“光从字面意思看,很容易误解为这是个中德合作的农业项目,其实不然。”李锦波介绍,儒学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儒学的核心是中庸之道,《道德经》则是道教的核心经典,农场名字取了其中两个字。“我们的宗旨就是践行活力农耕,造就美好品质。”
2021年,中德农场入选全国首批“生态农场”,这是对其生态农业实践和成果的认可。
李锦波说,他很享受当一个现代农夫。“农民仅仅是种地,农夫的要求就高了,要种出健康的农产品。中医叫医生为大夫,农夫和大夫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一个面对人,一个面对地、面对农作物,都是看病的。”
2019年,首届澳洲活力农耕协会全球农夫大会在中德农场举行,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农夫齐聚一堂,交流分享农业生产经验。“以后如有合适机会,我希望还能举办这样的活动。”李锦波说,“每年,中德农场都会举办一次公益培训,邀请知名专家授课,推广健康的耕种方式。”
多年从事生态农业,让李锦波欣慰的是,活力农耕农法渐渐地影响着周边的村民。不少村民开始关注土壤健康,通过“养地”、不施农药、不施化肥种植蔬菜、粮食。
“国家对农业工作一直高度重视,也有对生态农场的建设规划。”李锦波说,“希望涌现更多的现代农夫,特别是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