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

首页>地方频道>芜湖>要闻

安徽省域副中心,要建什么样的城市?

□安徽日报记者 范克龙

今天,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

我省探索城市“内涵式发展”之路,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从过去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市以人民城市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坚持走人、产、城互促共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遵循城市肌理,推进城市更新

老城区最见一个城市的本来面目。

在芜湖市老城区的长江岸边,有一片芜湖老船厂旧址,高耸的龙门吊、斑驳的旧厂房……依稀可见老工业区昔日繁华。这里是芜湖工业的发轫地,也是拥挤破败的城中村。随着新一轮城市更新行动展开,老船厂片区迎来了新变化,正在打造城市会客厅。

“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原有建筑保留修复,尽可能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功能性的改造,将工业遗址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把老船厂打造成城市新地标。”芜湖滨江文旅公司是老船厂项目的建设单位,企业常务副总经理刘萍介绍,项目坚持留拆改同步推进,严格控制拆建比,保留了龙门吊、塔吊、老船台等老设备,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和功能的持续完善及建设管理的优化提升。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芜湖市高质量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坚持成片推进城市更新,以滨江板块为重点、以重塑繁华镜湖为核心,全力推进“老船厂—滨江公园—雨耕山—步行街—镜湖公园—九莲塘公园—古城沿线”6.4平方公里整体更新,打造集工业遗址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于一体的城市更新典范项目。

在老城区更新改造上,芜湖市按照“因风吹火,照纹劈柴”的理念,聚焦原有城市肌理,通过以线带点、以点串线方式,科学划定滨江、环镜湖、经开区“三湖”等城市更新单元。

老城区是城市的肌理,承载着历史文化内涵。“在老城区更新改造中,我们注重对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保护,在梳理城市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加快功能品质提升,重塑城市形象。以芜湖古城、步行街环镜湖片区为主,打造特色街区,从老船厂到雨耕山,打造城市会客厅,形成从青弋江到长江的美丽风景带。”芜湖市人民城建办负责人表示。

2021年以来,芜湖市累计完成416个城镇老旧小区高质量升级改造,惠及居民78091户。今年计划改造118个老旧小区,涉及29695户居民、1316栋、2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强化要素配置,重塑产城关系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有产业才有就业,才有城市人口的集聚。现代城市,必须重塑产城关系。

芜湖市把增强要素集聚力、配置力作为核心导向,把人、产、城互促共进作为基本路径,以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引领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

位于芜湖经开区的“三湖”片区,因银湖、凤鸣湖及蜻蜓湖3个湖泊而得名,拥有5000余亩的辽阔水面与长约40公里的湖泊岸线,自然本底优越。然而,这里作为国家级经开区的核心区,工业企业聚集,空间布局破碎化,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片区功能品质活力亟待提升。

“以往人们提起经开区,印象就是工厂林立,并不宜居。实际上经开区离芜湖中心城区较远,职住失衡现象严重,很多人工作在经开区,居住在老城区,上下班要40多分钟时间。”芜湖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丁敏生直言不讳。

根据“三湖”区域规划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为解决芜湖经开区产城融合不足、城市基础设施滞后、配套不足等问题,经开区以“三湖”片区改造为抓手,将低小散工业企业集中搬迁,盘活低效闲置土地,高起点开展城市规划,加强水环境治理和环湖路网建设,促进环境品质提升。“建成后,将引进上市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打造成生态湾、科创湖、欢乐岛、未来城”。

在凤鸣湖畔,记者看到,水清岸绿,路网纵横,一片现代化建筑群已初现峥嵘,这是“三湖”片区更新的标志性工程——凤鸣研创中心。

中铁四局凤鸣研创中心项目负责人陈建坤告诉记者,目前该园区13栋单体建筑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完成,预计2025年6月份可以完工。建成后可满足奇瑞研发、销售、采购等部门15000人办公使用。

作为芜湖市重要的工业经济发展阵地,芜湖经开区现已集聚80多家上市公司,31家世界500强企业。未来,随着以奇瑞汽车、信义玻璃等为代表的全球研发中心,以楚江科技、长信科技等为代表的集团研发总部,以美的集团、万向钱潮为代表的区域研发中心陆续入驻,这里将成为高科技企业扎堆的产业新城。

打造“三湖”板块,芜湖经开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治理、高强度推进,全力打造集生态湖湾、科创山水、诗意人居于一体的产业新城,实现传统开发区华丽升级。结合凤鸣湖、银湖、蜻蜓湖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将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类项目相融合,推进岸线治理及水系整治、产业转型提升等项目打包建设,促进投资经营项目反哺生态公益项目,实现可持续更新,助力经开区从工业主导的产业园区逐步转变成集聚科创要素与高端产业交融发展的城区,打造产城融合新典范。

通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一系列改造,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湖湾。芜湖经开区产业用地比重由20.73%下降至12.82%;居住与配套设施用地比重由19.31%提高至34.81%;生态绿地及水域用地比重由37.21%提高至40.24%。

以人民为中心,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始终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建设,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的需求,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三年来,芜湖始终将“人民至上”的理念镌刻于城市建设治理的每个细节,让“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真正服务人”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目前,芜湖已累计实施人民城市重点项目282个、完成投资486亿元,建成“芜湖书房”55个、“芜小园”123个,规划建设宜邻中心21个。

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按照到2027年总人口超400万的目标需求,芜湖市科学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以城市的充分就业机会和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吸引农民进城购房和人口回流,鼓励本市农业人口市民化和就业务工人员落户。近三年,全市常住人口净增 11.2万人,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二,城镇化率达74.46%。

城市更新,项目是抓手。在抓好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芜湖更加注重解决群众的关键“小事”。聚焦社区功能不全、生活不便利的问题,加快补齐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进一步聚焦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稳步推进宜邻中心建设,围绕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的居住配套功能,打造群众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十五分钟综合生活圈”。

“十四五”期间,芜湖市规划建设21个街道、社区两级“宜邻中心”,嵌入式为民服务覆盖居民近百万人;建成55个城市书房、40个人民城市驿站,给市民增添阅读空间,给户外工作者提供“歇歇脚”的地方;建成123个芜小园·口袋公园,满足市民运动休闲生活需求。

转载自11月12日《安徽日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7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