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的长江与温婉的运河在镇江交汇,航运便利、码头众多铺垫出镇江早期的繁华。因商贸兴旺,许多客商在镇江留下了拼搏的记忆,而“会馆”作为外地商人联络感情、规划行情、聚会议事的场所,也成为镇江老建筑的瑰宝之一。因庐州会馆而得名的芦州会馆巷,便留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久远的记忆。近日,记者走进芦州会馆巷,感受巷子里文化魅力和烟火生活。
“庐州”是合肥古时旧称,庐州会馆则是庐州商人在镇江设立的同乡会组织。据说,这里也曾是庐州商人聚居之地。而巷名中的“芦”非庐州的“庐”,据传是错别字沿用至今的结果。近年来,有专家呼吁将巷名里的“芦”字,改成广字头的“庐”字。其实,地名演变、传承有其一定规律。早在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上,巷名用的就是草字头的“芦”,已沿用数十年,早已为大众所接受。
芦州会馆巷南至宝盖路,北至民国春街,南北走向。又与丰和巷、大龙王巷、大孙家巷、吉康里相接。家住大龙王巷91号的袁先生,得闲便会坐在芦州会馆巷与大龙王巷的路口,和邻里唠上一会儿。据袁先生介绍,芦州会馆巷从前也是住户多,没什么街边小店,仅这个巷口处有一家夫妻店,“早在上世纪50年代,老两口就靠裁缝手艺在这里开了家裁缝铺,后来又改成了食杂店。”如今巷子内老居民陆续离开,小店也在几年前关门停业,但周边居民店前闲聊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为了满足巷内居民串门休闲的需求,金山街道银山门社区还在巷内增设了几处爱心便民椅。芦州会馆巷26号门前的椅子,便是今年91岁的郭慧如老人的“专属卡座”。“我们这也是百年老屋了,从前里面住了4户人家,现在只有我住在这里,儿女每天都来烧饭、照看我。”郭奶奶如今是26号民居的唯一住户,在儿女上班的时间里,她总喜欢坐在门前的长椅上,和偶尔路过的邻居聊聊从前的时光。
芦州会馆巷里的百年老屋,远不止这一处。芦州会馆巷55号民居曾经也住了4户人家,现只有张先生一家住在这里,天井处摆满了花草,窗台上窝着猫咪,印证着岁月静好,但因房屋几经修缮,已看不出这座建于清末的传统民居的特色外墙和精美内饰。
对巷里人家来说,屋内的生活惬意自得,门外的长椅上满是欢声笑语。从前,许多外乡商人在这里聚集休闲,推举起那时镇江的商贸繁荣;如今,许多老镇江人在这里扎根,细数着珍藏的旧时光。(记者 郭淑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