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温红旗渠艰难修筑过程、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劈山引渠,蝶变向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参观考察。
src="http://upload.hf365.com/2024/0823/1724405755128.png" border="0" alt="微信截图_20240823173649" />
从景区门口到青年洞,几公里并不算长,途中的所见所闻让队员们无不振奋。凿穿青年洞的青年与今天探访青年洞的青年,跨越时空、光影重合,两代人虽然所处境遇不同、所作所为不同,但是年岁相仿、朝气无量,共同服务于各自所爱的家乡、同一个所爱的祖国。
从正式通水到2004年,红旗渠总引水量8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粮食增产15.9亿公斤,发电4.7亿千瓦时,创效益17亿元,相当于总投入的23倍,而青年洞正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
这座由无数青年汗水和智慧凝聚而成的伟大工程,不仅是一座穿越山峦的隧道,更是一座连接着无数青年精神世界的桥梁,让青年们在心灵的深处相遇、相知、相融。
“生在那个年代是义不容辞的。”实践团队在途中偶遇了一位修建过红旗渠的老者,在交谈过程中得知,他在16岁时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自愿参加了红旗渠修建工程,1965年时总干渠才算修成。交流的最后他强调,年轻人为社会发展献身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在青年洞一行的尾声,实践团队举起右拳在青年洞的党旗下留下了合影。随后,带队老师陈丽丽说:“宣誓是当下的行为,但宣誓的内容却昭示着未来的动作。说一千、道一万,无论多么深刻的感悟和思考,如果没有实际行动的支撑,都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此次青年洞的参观考察,让团队成员切身体会到前辈“敢为天下先”的气魄,认真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的强烈精神寄喻。跨越时空,青年们的眉眼重叠,原来有那么多人,怀揣着同一颗心,想做着同一件事。 (巩娇娇 赵鑫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