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两会会场传出重磅消息。
根据龚正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
在更高基数和更趋严峻复杂的环境下,报告明确GDP增速预期与上年相同,仍为5%左右。
多项因素叠加影响下,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体现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也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现实需要,起到引导预期、提振信心的重要作用。
这不是一个能轻松实现的目标,要求全市上下“干字当头、奋力一跳”。
上海有龙头带动优势、改革开放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治理现代化优势。
今年,上海把加强行动的着力点放在长期存在的痛点堵点、短板弱项上,聚焦裉节、攻坚克难。
比如,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今年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重点工作之首,并突出聚焦“居民消费需求”这一短板。
许多代表委员都提到,增加收入是促进消费的关键。另一个共识是,供需两端的结构问题会相互影响,需求端消费不足会导致供给端产能过剩,而供给端特别是服务业的供给不足,又会影响消费的升级换代。
针对这些关键点,报告也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促进商旅文体展消费联动等举措,全力扩大需求。
这背后,是需求侧与供给端统筹联动。这一系统协同发力的逻辑,不仅体现在消费一端。
上海不再只追求经济数据的简单增长,更追求全方位转型升级,特别是底层逻辑和方法论层面的升级。这一基调,将贯穿整个2025年,并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经济总量达到5万亿元后,上海的对照目标应更聚焦纽约等全球顶级城市。与它们相比,上海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劳动生产率——这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反过来看,这也为这座处于深度转型升级阶段的城市指明了方向。
此前,外界普遍预测,上海面临产业转型和产能转移困境,工业增长压力增大。但一年来,以半导体为代表的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帮助工业企稳。
这彰显了科技创新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牵引作用。上海要继续通过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赋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其他方面转型升级。
全方位转型,这并不轻松,也绝非一日之功,要求全市上下跳出舒适区,颠覆突破已成习惯的思路和做法,增强战略敏捷——从破解裉节难题,到系统协同发力,再到全面转型升级,遵从的都是这一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