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黄方
9月5日,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屯溪开幕,来自国内外航天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齐聚黄山,开展交流合作。本报采访了两位与会嘉宾,听听他们对深空探测事业发展的看法。
“深空探测领域作为集高端人才与尖端技术于一体的前瞻性产业,其科研进步不仅依赖于持续的创新探索,更需产业化的坚实支撑以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让科技进步真正惠及社会。”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黄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刻阐述了构建与产业化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战略与转化机制的重要性,并表示,要想适应产业化发展需求,就要广纳人才、拓宽渠道,在实验室与市场间开辟新通道,推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转化全过程培育,为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提供政策助力。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成为全球瞩目的科研热点,吸引了众多国家的积极参与,这一宏伟蓝图不仅彰显了人类对深空的无限探索精神,也凸显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为了有效推进这一进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与国际院校及科研站的建设紧密融合,共同搭建起全球合作与交流的桥梁。”黄方表示,未来,将致力于从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实际建设需求出发,积极寻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教育与研究平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汇聚中国,以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为契机,与全球科研力量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人类深空探索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