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连云港经开区抢抓“四区叠加”机遇乘势而上
锻造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一年发展成绩单近日出炉:去年8月以来,连云港片区以该市2.7‰的面积,贡献31%的实际利用外资、17%的外贸进出口、13%的新增市场主体,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向好。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占连云港片区总的实施区域逾七成。连云港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管委会主任尹哲强说,连云港经开区将以优势育特长,重点发力以新医药、新材料、新业态、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的“三新一高”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引领未来的“产城融合”顶级平台,把开发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的“硬核”力量。
开放带动,“四区叠加”赋能“开放门户”
“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开放是连云港最大的特色;作为首批国家级经开区,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是连云港经开区的特质。”尹哲强表示,连云港经开区要种好制度创新试验田,打造开放新高地,实现高质发展的全局性突破,重中之重是要不断解放思想,紧盯最高平台,对标最高标准,以全球视野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开放门户,真正以开放促发展。
去年8月,连云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实现封关运作。同月,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正式获批。今年初,连云港市经国务院批准入选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连云港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推进开发区争先进位实施方案(2020—2022)》日前正式公布,明确连云港经开区担负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重任。“抢抓‘四区叠加’机遇,锚定‘三新一高’产业。”连云港经开区决策层描绘了这样的发展路径:加快探索“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的新路径,谋求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标杆示范园区。截至目前,连云港片区累计上报省级层面制度创新案例55项,其中“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船车直取零等待”等10项新模式,均在全国具有首创性。
自我革新,转型“绿色发展”扩总提质
今年4月,连云港经开区境内一批化工企业关停,并由纪检部门进行督查督办。至此,全区已关停并转各类“小散乱污”企业接近300家。
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集约发展,加快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连云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有着清晰的研判和预测:如果不能立足生态本底,就无法迈过发展之坎,更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落伍、淘汰。一场重在唤醒沉睡资源的“土地双清”工作有序推进。今年以来,连云港经开区建立和完善倒逼机制,清理盘活各类低效闲置土地4104亩。
锻造智能机器人、高效低碳燃气轮机、高强高模碳纤维……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拔节成长”、一个个配套项目纷至沓来。刚下线的风电叶片PET芯材,洁白轻盈。“芯材生产原来使用的是巴沙轻木和PVC泡沫,生态成本高且不可回收利用。”维赛(江苏)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苑初明告诉记者,企业自主研发全自动PET生产线,全程智能化,生产成本大为降低,产品还可实现循环再利用。
科技引领支撑,创新激发未来。园区“头部企业”给出答案:一是创新,二是上市。最新统计表明,连云港经开区“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1%,远超全国2%左右的平均水平;累计承担重大专项103项,约占全国的5%;区域上市企业市值近8000亿元,在全国独树一帜。
融合发展,“港产一体化”重构新园区
8月21日,位于南云台山西北侧的连云港经开区“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建设紧张有序。一座集供应链执行贸易、基地仓储总包、基地作业总包和集装箱国际联运于一体的国际化供应链基地项目拔地而起。
“企业的‘母基地’在连云港经开区,市场在于‘一带一路’。”江苏雅仕投资集团董事长孙望平介绍说,境内,依托连云港“母基地”,广泛辐射日韩和长三角等地的制造业企业;境外,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供应链基地和海外仓,就地形成产能,进而推动国际合作,同步吸引里海周边国家把优质资源类产品输入国内,补充发展需求。
近年来,连云港开发区坚持立足长三角、策应“一带一路”,加快突破进口商品展示、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兴业态,重点招引出口型制造业、进口分拨中心、保税物流等外向型企业入驻。今年以来,规划新增市场主体6000家以上。
“连云港经开区的未来就是要港产一体化,实现园区与港口、二产与三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一条腿走路’变为‘多轮驱动’。”连云港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胡传宏认为,全域“一盘棋”,园区产业与港口结合将催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旧城改造,到产城融合,从乡村振兴,到农村居住环境改善……连云港开发区港产城三方联动,六大功能组团呼之欲出,“产、城、人”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园区初具雏形。(贺亚洲 贺成东 王佩杰)